1939年3月上旬,新四军军部召开会议。同志们提议我们唱支歌,陈毅同志用法文唱了《马赛曲》,我站在桌子上,放声唱了《歌八百壮士》。会议结束后,陈毅同志很有感触地表示,新四军应该创作一支军歌,让全军唱起来,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前进步伐。4月初,从项英同志那里传来消息,陈毅同志写了一个歌词初稿,因他马上要到茅山去,便留下歌词让我们修改。
5月下旬,我正在军政治部跟一些同志谈话,冯定同志(军部宣传科科长)突然进来,对我说:“领导叫我把《新四军军歌》歌词交给你,请你谱曲。”我问,这是不是定稿?他说:“这是陈毅同志两次回来后,集中大家的意见,作了最后修改,经军部定稿的。”
谱曲时,我考虑到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多数是从南方农村来的,而且红军唱的多数也是民歌风格的革命歌曲,就运用接近民歌风格的曲调写了第一稿。然后,歌曲交文化队的同志排练,请军政首长、文艺工作者和部分同志到大礼堂听试唱。听了之后,同志们认为曲调虽流畅、好听,可是不够雄壮,战斗的劲头不足。大家认为新四军现在是同凶恶的日寇作战,在民族存亡关头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的军歌应是沉着、雄壮、有力,斗志高昂,有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气概。这些意见很值得我思考,我放弃了第一稿。
着手写第二稿时,我将歌曲分为连贯而又展开的4个段落。第一段以庄严雄壮的行进节奏和旋律,体现新四军继承了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的光荣历史和光荣传统。第二段变换节奏,在旋律起伏中,回忆十年征战的艰苦历程和自豪。第三段旋律运用了铜管乐的表现手法,为的是有力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的崇高目标。第四段即结束段,为了把这段推向全曲最高潮,我把“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一句连唱两遍,让旋律起到转折性经过句的作用,再用富有推进力的旋律,重复高唱“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第二稿在5月底完成,交文化队排练,再组织试唱。这次来听试唱的同志比前次多。听完后,大家高兴地表示满意,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连连点头。随后,这首歌由军部发出通知定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并在《抗敌报》发表了歌词。接着我们组织了一些同志,到机关、连队教唱,大家都唱得很起劲。从各支队调来军部学习的干部,也约我到他们驻地教唱。各支队也传唱开来,指导员们用这首歌曲教育战士,讲解我军历史、革命传统和作战方针任务。
当时我想,《新四军军歌》已经唱起来了,但从谱曲期间直到传唱扩大,都未能同陈毅同志碰过面,不知他对音乐方面有什么意见。两个月之后,陈毅同志因事回军部。那天,他披着缴获日军的黄呢大衣来看军部组织的联欢晚会。晚会开始时,由我指挥全体指战员高唱《新四军军歌》,唱得整齐、雄壮,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歌声结束,陈毅同志热烈鼓掌。我走下台时,他招呼我坐在他旁边。中间休息时,我征求他关于《新四军军歌》音乐方面的意见。他说:“我们有了一首雄壮的军歌。最后一句‘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重复了两次,一次比一次高昂,有气魄,意志坚定。这很好,正是我写这个歌词时想强调的地方。”
陈毅同志如此强调东进,是因为他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的方针。后来,新四军开辟了长江南岸地带,渡江向北发展,同南下的八路军会师。《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雄壮的歌声汇成强大的声浪,响彻华北、华中敌后战场,鼓舞英勇的战士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简介:何士德(1911年-2000年),著名音乐家、作曲家,1938年正式加入新四军,曾担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军部战地服务团队长、军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娱乐科科长等。
(根据作者回忆文章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文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