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袁诗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欲与时代相融,唯有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东晋学者葛洪编著的《抱朴子·外篇·广譬》中有言:“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意思是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不能够应对形势的千变万化,一条道路不能通达许多不同的目的地,在行驶的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这句话告诉我们,用静止不变的思维应对变化的世界,常常是徒劳无功,甚至南辕北辙,让人贻笑大方。面对世异事异,唯有审时度势,以变应变,方能赢得主动。

刻舟求剑的故事,人人皆知。《吕氏春秋·察今》写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作者由此引申,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的做法相同。时代已经改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办法治理好国家,难道不是很难吗?

“拘旧方不可疗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变化是永恒的规律。然而,纵观历史,总有一些人看不到变化,搞起了“刻船索遗剑”那一套。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思想陈旧,一味尊古守古,不愿接受新生事物。明人刘基在《工之侨献琴》一文中,深刻地揭露了守旧者们崇古贱今的思想。在他们那里,文必典诰,器必鼎彝,礼必旧制,法必先王。倘若谁依据变化了的情况提出革新举措,法虽至善,利虽倍蓰,也要遭到反对。“破坏祖宗之法”“好立异以为高”等,诋呵万端,非让因袭的闸门关住满园的春色而后快。如此做派,就是迟滞发展,阻碍进步。

“刻舟求剑”实质是静止思维、经验主义,这种思想用在一般事物上危害还可能承受得了,倘若用于军事领域,那就会付出“难以承受之代价”。毛泽东同志曾推荐苏联话剧《前线》,剧中的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和年轻军长欧格涅夫令人印象深刻。当理念先进的欧格涅夫提出“今天没有真正的无线电联络,就不能指挥作战”时,戈尔洛夫不屑地表示“他懂什么,我们打败14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呢”。最终,戈尔洛夫一败涂地。戈尔洛夫的失败,就败在思维僵化、经验至上。他不相信变化,只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成为经验主义的“代名词”。

我们共产党人一直提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根据时代变化制定策略政略,善于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总是挺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然而,也有一些同志看不到变化,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导致工作被动。比如有些党员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党员干部理念落后,语言陈旧,工作方法守旧,不仅未能紧跟时代密切联系群众,还未能紧贴工作对象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时代在快速变化,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是思想层面的,也是制度层面的。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只有适应变化、开拓创新才会有出路。我们过去的很多方法手段已经过时,如果遇事还想着以前那些工作套路,就可能演绎新时代的“刻舟求剑”。这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拿新瓶装旧酒。

《闲情偶寄》有言: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党员干部守正创新走新路,既需要新知识的积累,也需要新实践的积淀。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拜官兵为师,向基层学习,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勿主观臆断、不懂装懂。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投身各项工作任务,多经历风吹雨打,多接“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在“吃紧”“要紧”处打冲锋,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丰富新的经验,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学员二大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