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人民中汲取创作力量

——重读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感


■程  华

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

水乡温柔,万物灵秀。湖南河网密布,素有“三湘四水”的别称;位处湘北有“鱼米之乡”美誉的益阳,这样的美景更是屡见不鲜。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位著名作家回到家乡益阳,扎根乡村体验生活,将那片静谧的水乡胜景作为小说创作的背景地。如今作家已辞世40多年,但作品中的清溪乡以及个性鲜明的农民群像,一直鲜活在新中国文学史册里。

这位以如椽之笔赋予山乡灵魂的作家就是周立波。这部名著正是2019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山乡巨变》。

出生于益阳县清溪村的周立波,20岁时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毕生献身于革命文化事业,先后任华北抗战前线战地记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全国文联委员、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务。如果说,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周立波踏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节点,那么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给这位作家指明了创作方向: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创作出集历史文化与火热现实生活于一体的磅礴之作。

从此,周立波更加积极地扎根群众,全身心地投入火热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前,他参加东北土地改革,以此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前往北京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反映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给广大农村带来巨大变革。为反映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1955年,年近半百的周立波携妻女从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益阳安家落户,先后担任了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乡党委副书记等基层领导职务。他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建设者、劳动者,其次才是作家。那些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视农民为兄弟姐妹,真诚关心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将帮助他们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身蓝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的他,起身能挑七八十斤塘泥,坐下能一杯老茶听农民“喷牛经”。

在乡亲们眼里,这位大作家就是自家人,连家里吵架都不用避着他,还夸他“‘立波胡子’做庄稼是里手!”与乡亲们亲密无间的相处,无疑为周立波积累素材提供了便利。他每天除了参加生产劳动,就是蹲在田垄地头与农民们“泡”在一起,随时将所见所闻包括有趣的方言俚语记下来。凭着对时代变迁的高度敏感和对农村人情习俗的深刻洞察,周立波立足乡村现实又以高出现实的视角进行思考,将生活中的原型加以过滤提炼后“请”进作品中,最终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经典文学形象。

1958年,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一经发表即激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暴风骤雨》的续篇,描写中国农村变革的又一“暴风骤雨”。小说讲述了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再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前后,农民生活与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变。周立波将故事地点设置在与他的家乡清溪同名的小山村,各种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次第展开。整部作品既有古典文学的简练生动,又突出了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极富文化蕴涵和时代气息,堪称一部生动的中国乡村变迁史。

一部作品之所以经典,在于集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之气于一体。周立波善于通过看似平淡的情节去反映新旧观念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曲折性,许多细节看似轻松诙谐,实则紧密服务于人物形象建构。可贵的是,他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摒弃了那个年代常见的脸谱化、扁平化的弊病,经过精妙的艺术化加工后,被赋予各自不同的独特光彩。年轻果敢、善于团结群众的共产党员邓秀梅,大公无私、一心扑在合作化事业中的互助组组长刘雨生,温和宽厚、与村民打成一片的支书李月辉,对党满怀感激但小农意识重的农民“亭面糊”,为人刚直、不懂拐弯的民兵连长陈大春……这些角色独具风采、各有千秋,极大丰富了当代乡村叙事的人物形象世界。

时常戏称自己作品“是从泥巴里拱出来”的周立波,尤其擅长巧妙地将当地民俗风情、方言土语融入故事中,使人读来如同徐徐打开了一幅湘北地方文化画卷。例如,忠诚勤勉的农村干部刘雨生也有脆弱的一面,一听堂客(妻子)要与他离婚,他“眼泪一喷,就哭了”。刘雨生上门调解村民夫妻纠纷,被委屈的桂满姑娘打断:“你莫帮他(她丈夫)讲乖面子话,我跟了他,没有扯过一尺布,连过一件衣。”刘雨生看见她家的绣花红缎被子,便认真地提醒她:“但是,盖了花缎子被窝。”“婆婆子”李月辉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因工作意见不合被上级训斥后,爱把“哲学”一词挂在嘴边的他自我开解:“人还是要学点哲学,要不爱来火。”类似精彩情节层出不穷,令人恍若觉得那方俊秀山水、那群鲜活人物、那里的民俗风情纷纷活跃于眼前,让人读得忍俊不禁、不忍释卷,掩卷后又不禁陷入沉思。

周立波曾借《山乡巨变》憧憬着一幅美好图景:“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这部名著诞生到今天,中国广袤山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更多更广的山乡村落已彻底告别贫困。周立波笔下的清溪村,如今鸟语花香、田垄相接,生态和谐、生机勃勃,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可喜范本。

一部作品成就了一方土地,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也怀念着作者。当年周立波的故居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回溯一座村庄与一位作家血脉根源的纽带,成为乡亲们表达对“立波胡子”由衷崇敬的纪念地,也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地。

今年8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大型文学系列活动在益阳隆重拉开帷幕,一批中国著名作家来到周立波曾经扎根的热土上,寻根溯源、重温初心,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

是的,《山乡巨变》所描写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作家周立波的作品依然散发着跨越时代的不朽光芒。他扎根生活、紧贴大地的人民情怀,继续激励着当代文学创作者在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共和国的大地上,又一场伟大的山乡巨变正在发生。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仍在书写,并将永远地书写下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