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深情叙事绽放信仰光芒

——话剧《深海》观后


■郑茂琦 阿昕

近日,广东省话剧院精心打造的话剧《深海》于北京二七剧场上演。这部融汇了“硬核科技”的诚意之作,讲述以“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从零开始研制大国重器的故事。剧中,黄旭华那种震撼人心的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使观众看后心生感动与敬意。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剧中,黄旭华反复提到毛主席当年的这句壮语。这种磅礴伟力激发出的沸腾热血有如重锤,一锤又一锤地夯实着中国人民不畏霸权、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战胜困难,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奠定了核潜艇研制的深厚技术基础。正是他们的努力,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送入深海。

话剧《深海》的叙事结构充满时空的交织感,1988年那次核潜艇300米极限深潜试验是全剧的核心事件。编剧以多时空叠化交织的结构方式和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和情节紧张程度的加剧,别具匠心地摘撷黄旭华人生重要节点的回忆,有序地串联起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部人物传记体话剧,选取最具意味的感人段落进行解剖和提炼,形成戏剧的情感熔点,使一个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血肉丰满地立在舞台上,给观众以深深的感动。

所谓深潜,是指要下潜到设计极限深度300米,甚至更深。它不同于一般试验,深潜试验艇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强,随时可能艇毁人亡。深潜试验能否成功,是整部剧最大的悬念。

已是花甲之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做出随舰下潜的决定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设计师这样做过。但作为共产党员,他要求自己必须冲锋在前,切近地感受核潜艇深潜过程的所有变化。当海水巨大的压力挤压着艇体,舱内陆续发出渐强的“咔嗒、咔嗒”响声,每一声都击打着观众的耳膜和心房,不由得替黄旭华和舰上人员捏一把汗。在核潜艇停留在某一潜深的间隙,观众跟随黄旭华的思绪,看到了他的人生来路。

少年时,在日寇的轰炸中,他亲身经历国破家亡,亲眼目睹同胞罹难。无学可上的他正如母亲所说“一下就长大成人”,觉醒“弱国就要任人宰割”的道理,转而投身制造飞机军舰保卫祖国的宏愿。从此,黄少强也有了新的名字——黄旭华,寓意“旭日东升,荣耀中华”。1958年,以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为目标的核潜艇工程启动了。新婚不久的黄旭华毅然携新婚妻子离开上海新居,开始了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奋斗的人生。1960年,遭受事业重击的黄旭华又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他忍痛选择在核潜艇研制的紧要关头坚守在工作岗位,终于在1970年迎来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直至1988年,核潜艇深潜试验的前夜,黄旭华与妻子李世英话别,向她坦白自己的决定。

沿着编剧的慧心出发,剧作一方面重点还原了核潜艇研制中的核心事件及其历史进程,彰显黄旭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展示了他的创新思想以及一心为国的纯洁精神世界,此为明线。另一方面又把笔墨宕开去,讲述黄旭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母亲与妻子。两个人物形象共同代表了黄旭华一生所依赖的情感世界,此为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话剧最核心的矛盾——事业与家庭、忠与孝。黄旭华付出的不仅仅是年华与智慧,更有全部情感融而为一的赤诚。

值得注意的是,主创团队没有从一般的概念出发,而是从审视生命的视角解读和诠释了黄旭华无悔而又留有遗憾的人生。那时,核潜艇工程是“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有着严格的保密纪律。为了全心投入,黄旭华父丧不归;为了保密,他几乎断绝了与远在家乡的亲人之间的联系。那种有家难回的辛酸无时无刻不噬咬着黄旭华的心。

面对聚少离多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心中也常怀愧疚。在核潜艇深潜试验的前夜,他坐在办公桌前摊开笔记本,千头万绪无法诉诸“遗书”笔端。两个心灵最近的人在生死危险前周旋起来,他尽量淡化深潜试验的危险程度,她竭力引导他敞开心扉。当矛盾终于不可避免地摊开,仍然是妻子做了让步:“你首先应该告诉的人是我,是你的妻子,你可以选择勇敢甚至选择牺牲,可是你有家……你不能剥夺家人对你担心的权利。”那一刻,他全然明白了拥有大爱的妻子的心——从把黄旭华交予国家的那天起,她也随夫许国。临行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保证回来。这既是对亲人的承诺,也饱含着对祖国核潜艇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话剧的尾声,也是全剧的高潮,是黄旭华回乡探母的片段。可以想象,此时再温情的音乐,再深情的话语,也不足以表达黄旭华与母亲见面时欢喜与苦痛交织的复杂情感。一个鬓染秋霜,额角光亮,疾步向前;一个满头白发,脸上爬满皱纹,望眼欲穿,弓背拄着拐杖,激动地一下下用拐杖杵着地。当阿妈明白儿子满心的思念和愧疚,她握着儿子的手说:“阿妈知道,你是在为国家做大事情,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都理解了。”黄旭华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从身上掏出一把当年离家时母亲送给他用作盘缠的银梳子。这时,阿妈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水:“我就知道,三儿(黄旭华在家中排行老三)不会忘记我的……”阿妈拿起银梳子为儿子梳头,他们仿佛又回到黄旭华的少年时光。与其说这是黄旭华与家人的团圆,不如将它理解为是黄旭华与自己的和解。他终于以己之力、尽己所能,兑现30年埋名谋一事的诺言;也终于得以转身体会一生迟到、暮年才来的天伦之乐。

这样的情节安排也使全剧萦绕着一种悲壮而崇高的悲剧美,既有为国奉献的慷慨,又有与亲人不忍割舍的那份真情。黄旭华为了核潜艇事业,为了国家,他可以流尽身体里的每一滴血液,随时付出自己的生命,但他永远不会减损对亲人一丝一毫的爱。该剧把黄旭华的甜与苦、笑与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坚毅而又深情的人物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是立体可感的人。

《深海》的创作是成功的,用对国家的忠表现对家人深藏的爱。以无声表现无穷,黄旭华以身许国的一生始终充斥着默默无闻,而他成就的伟业是振聋发聩的;他对家人的感情是悄无声息的,亦如涓涓细流般连绵不绝。大我与小我、大爱与小爱之间深刻而生动地在黄旭华身上辩证存在着,塑造着人性的光辉。

该剧自2020年6月首演以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该剧在题材内涵的拓展和人性深度的开掘上都取得了成功,反映了话剧艺术与时代同步、与现实呼应、与民族同心的艺术品格和精神追求。

此外,全剧始终闪耀着精神的光芒。黄旭华这一辈老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是新中国军工事业的领导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故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军工事业的发展。正是通过这部话剧,观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爱国奉献、扎根奋斗。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剧中黄旭华与艇员在下潜中,为了给大家鼓劲加油,一起合唱了这首经典歌曲。那歌声仿佛化为一束光,穿透了广袤的深海,照进了观众心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