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军在干部政策上始终坚持五湖四海,用人不分地域、不论亲疏、不搞宗派,一视同仁,因而从者云集、英才辈出。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五湖四海的干部选用标准。红军时期,在领导开创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鉴于红军官兵的主要成分是旧军人、当地农民以及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且游民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毛泽东同志提出“争取有斗争经验的工农积极分子加入红军队伍,改变红军的成分”“从斗争的工农群众中创造出新的红军部队”。
“五湖四海”的最大敌人就是“山头主义”。抗战初期,由于各个根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一个个“山头”。对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承认山头,照顾山头,最后消灭山头”的方针,有效破除了“这是你的山头,那是我的山头”的观念,极大促进了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在谈及这段历史时,邓小平同志曾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全军提出要克服山头主义倾向。经过延安整风,反对宗派主义,全党达到了新的团结。这是我们打胜抗日战争、打胜解放战争的根本保证。”
与我党我军旗帜鲜明地反对“山头主义”不同,国民党则大搞任人唯亲、团团伙伙那一套。从国民党授衔的将领来看,主要来自“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军事系统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等,掌握着装备先进、经费充足的所谓“嫡系部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等,“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国民党最终组织涣散、人心流失,不能不说与不健康的用人风气有关。
坚持五湖四海,才能产生百川归海般的向心力、凝聚力。抗战时期,面对大批热血知识青年投奔解放区,中共中央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1939年6月,总政治部在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培养新干部问题的训令中强调,“由于工作开展,老干部不足,吸收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军队工作,成为目前干部政策上一个重要任务”。当时谭政同志指出,“不管知识程度如何,只要愿意坚持抗战,不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而愿意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服务,同情共产党,同情八路军的知识青年,八路军一律欢迎他们,不加任何歧视”。地瘠民穷的延安,竟奇迹般汇聚了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精英。
坚持五湖四海,有利于干部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罗荣桓元帅曾说,各个方面、各个根据地、各个军区和各个野战军,都有不同的经验和工作作风,各方面的干部在一起工作,可以广泛交流经验,便于从各个方面了解熟悉情况。
坚持五湖四海,才能锻造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截至1946年6月,被派往东北的部队达11万余人,干部2万余人,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20人。正是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战斗集体,仅用1年多时间就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大大推进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员只有一个上级,那就是组织;干部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人民。习主席明确告诫,“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这是全党全军必须严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各单位在选人用人上,应严格按原则、按政策、按规则、按程序选用干部,解决好“在什么范围、用什么理念选人”的问题。坚决贯彻军队好干部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使用好,让干事者脱颖而出、让攀附者无机可乘。
(作者单位:32159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