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103岁老红军熊玉坤——

“一生跟党走,一步不掉队”


■本报记者 王钰 通讯员 周阳

得知记者要视频采访,老红军熊玉坤一大早就开始准备。除了换上那身挂满奖章、纪念章的老式军装,他还翻出一个黑色帆布包。包里装着一大摞笔记本,很多封皮已经脱落,纸页也已泛黄。

这些都是他的“宝贝”。

几十年来,熊玉坤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一笔一画记录在这些本子上。回忆起战争年代的人和事,他记下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抄录下来。年岁渐老,他生怕思想跟不上新形势,因为“那就掉队了”。

2次爬雪山,3次过草地,熊玉坤最怕的就是掉队。烽火岁月,他从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冲杀出来,先后3次负重伤,没有一次掉队。

近些年,熊玉坤的身体不太好,可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清晨都要读书看报。

“一生跟党走,一步不掉队。”这是老红军熊玉坤一辈子的追求。

不愿掉队

“父亲不在了,我要继续向前走”

长征时期,10万余名巴蜀儿女走出“天府之国”,参加了红军。羌族少年熊玉坤,是其中的一员。

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北川县的熊玉坤,自幼家庭贫苦,一家人靠卖菜、卖柴勉强维生。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黑暗中,熊玉坤的父亲尝试寻找出路。

一天,父亲突然对家人说,要去四川江油“找红军”,不久便没了踪迹。后来父亲托战友给家中送信,熊玉坤才知道,父亲真的参加了红军。

听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专为穷人做主,16岁的熊玉坤心中充满向往:“我也要参加红军,追上父亲的脚步!”

话说起来容易,追赶的“路”却艰险万重。

参军不久,熊玉坤跟随红四方面军挺进茫茫毛儿盖草原。“你们见过长老了的黄瓜没有?”熊玉坤这样形容战友们赤脚蹚过沼泽的腿,“都瘪了,裂开了。”

为了让新兵熊玉坤跟上队伍,大家对他格外照顾,有吃的穿的,总是第一个想到他。靠着战友们相互扶持,凭借追赶父亲的信念,紧跟队伍前面高高飘扬的红旗,熊玉坤第一次走出草地。

一山放过一山拦。更艰险的挑战,横亘在红军队伍面前。

“过雪山是最惨痛的经历。山上空气稀薄,又没有食物,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了。”翻越夹金山的艰苦历程,熊玉坤至今想起来仍痛心不已,“山上风雪特别大,一停下来休息,整个人就会被雪盖住。再次出发时,看到口鼻冒出热气的战友,就叫醒他们继续出发。其他人,永远留在了雪山上……”

“艰难险阻是对我们的考验,千山万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熊玉坤坚信为人民而战的红军必胜。为了见证这一天,他咬紧牙关紧紧跟着队伍。第三次过草地时,熊玉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三军过后尽开颜”。可就在此时,熊玉坤辗转得知,父亲在过草地的途中牺牲了。那时距离三军会师仅有不到2个月。

“父亲不在了,我要继续向前走。”把伤痛埋入心底,熊玉坤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他要跟随这支队伍,为理想继续战斗。

不能掉队

“作为指挥员,大家没撤,我不能先走”

长途行军险象环生。好几次,熊玉坤差点“掉队”。

刚参军时,因为个子小,熊玉坤行军过河时被冲到河里。幸亏他一把拉住身旁的马尾巴,才好不容易过了河,跟上队伍。

长征时期,熊玉坤所在部队遭遇敌机轰炸。他的头部被弹片打中,血流如注。当时情况紧急,将伤口简单包扎后,熊玉坤又跟着部队踏上征途。

“这个是比较轻的,轻伤。”熊玉坤不以为意地说。

他受过更重的伤。

1945年7月,时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2营副营长的熊玉坤,率部参加山西沁县攻城战斗。“这一仗,我没打好。”回忆这次战斗,熊玉坤至今有些懊恼。当时他已带领战友们冲上城墙,但由于敌众我寡、久攻不下,上级下达撤退命令。

“作为指挥员,大家没撤,我不能先走!”这场战斗中,熊玉坤殿后掩护战友撤退时,遭受“最严重的一次负伤”。子弹打进他的腹部,打穿了肠子。

“卫生员开刀清理淤血,但连续几天,腹部浮肿都不见好转。”熊玉坤回忆,“当时条件有限,我的呼吸又极其微弱,大家都以为我活不成了。”

部队转移后,重伤的熊玉坤被当地村民用门板抬回家。“老乡们对我特别好,东家给一碗鸡汤,西家给一块馍馍,总觉得能救活我。”熊玉坤说,担心他长期躺卧身体生疮,乡亲们还用棉花做了一个垫子,帮他垫在腰后。在乡亲们的悉心照料下,1个多月后,熊玉坤的伤奇迹般好转了。

没等身体完全康复,一心追赶大部队的熊玉坤再次踏上行军路。归队后,上级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本想安排他到后方工作。“战斗还没结束,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掉队”,熊玉坤坚决要求回到一线参加战斗。

1946年9月,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21团1营副营长的熊玉坤,率部参加巨野战役。激战中,熊玉坤和战友们投光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冒着炮火向敌人发起冲锋。他又一次身负重伤。此后,由于身体原因,熊玉坤再也没能回到战斗部队。

在熊玉坤看来,这次他“没能赶上队伍”。可当记者将他长征时期从四川北上甘肃、抗战时期战斗在太行山区、后随部队挺进大别山的军旅足迹连点成线时,意外发现一个“马蹄”形。

当年的羌族少年,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将忠诚镌刻在祖国的版图上。

不许掉队

“坚持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因幼时家贫,熊玉坤没有上过学,父亲在家教他背诵《三字经》,他只勉强认识一些常用字。走上革命道路后,为了在思想上、文化上也跟上队伍,熊玉坤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

“虽然我负伤了,但组织没有忘记我,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我才能一直不‘掉队’。”熊玉坤充满感激地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多次选送他到军事院校学习。如今,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依然爱读书看报。一看新书,二看军史书籍。他说,看新书使人思想不落伍,看军史能让人不忘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安徽省军区合肥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里,熊玉坤家中客厅的显眼处,挂着一张大幅全家福。照片中,熊玉坤和老伴端坐在最中间,6位子女以及子女的配偶,全都穿着绿色军装。

“我算是家中从军的第二代。我弟弟后来参加解放军,也是第二代。”望向照片,熊玉坤喃喃自语,“我父亲是第一代。”

“坚持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不许掉队。”谨遵父亲的叮嘱,熊玉坤的子女先后参军,在各自战位上奋勇争先。

干休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张全家福的背景,是熊玉坤的家乡四川省北川县。老人特意嘱托女婿找来北川县城的航拍照片,合成为全家福的背景图。

为国出征数千里,难忘故乡哺育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熊玉坤第一时间为家乡捐款。后来北川县城重建,因年事已高难回故土,熊玉坤将家乡新貌作为全家福的背景,视作“回家”。

2019年国庆节前夕,干休所组织60余名老干部赴驻皖某部参观,与青年官兵共话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变化。训练场上,100岁的熊玉坤,仍能熟练地操作轻机枪。

他那专注的“战斗”姿态,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咬紧牙关不掉队的小战士。

图①:熊玉坤上世纪50年代留影。受访者供图  

图②:2019年,100岁的熊玉坤稳稳端起轻机枪。周  阳摄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