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云梯关怀想


■吴光辉

扫一扫,听“长征副刊”往期美文

当夕阳西沉、云霞满天之时,坐落于古淮河大堤上的那座碑亭,便被勾勒出一道金黄色的粗犷轮廓。亭顶的几株枯黄的茅草在无言地摇曳着它们细长的腰肢,亭边那几株白杨的枝头正挂着淡淡的气雾,亭内那方高大坚实的石碑,老成凝重地目送着残阳缓缓地坠落。

我站在苏北响水云梯关的遗址上,面前就是这座古风尚存的六角亭。我看着亭下那尊两米多高、一米多宽、刻着“古云梯关”4个大字的古碑,觉得这块做工极为粗糙的石刻,就像一个沉重的符号——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警示。我觉得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云梯关只剩下眼前的这座残碑了,昔日的辉煌与悲壮已经被历史深埋了。

据史料记载:“宋元以前,关当淮河之口,以后沙土东涨,有土套十余,形若云梯,故名云梯关。”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几乎是一夜之间,这里就变成了黄河的入海口;又据《清史稿》言:“自明崇祯末李自成再次决河,其后屡塞屡决。顺治元年夏,黄河自复故道,由开封经兰、仪、商、虞、单、砀山、丰、沛、萧、徐州、灵壁、睢宁、邳、宿迁、桃源,东经清河与淮合,历云梯关入海。”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云梯关成为宋、明、清三个朝代的抗倭前线,成为烽火连天、鼓角争鸣的古战场。

时过境迁,物去人非。由于黄河裹挟着泥沙由云梯关出海,海岸线迅速扩展,康熙年间入海口已下移五十华里;至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已距海145华里。所以,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云梯关已不再置军戍守,仅存云梯关之名了。为了存其遗迹,嘉庆十五年在这里立了这块刻有“古云梯关”的石碑。到了1943年初,日伪军大扫荡时,殿宇楼阁及一棵千年银杏树一同被毁,现如今也就只剩下眼前的这块石碑了。

面对着眼前古关的落寞与静谧,我在想,现在的人们有几个还会知晓几十年前这里发生的那个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

1943年春的一天,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50多名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新四军团以上干部及部分家属(军队干部),从云梯关出发到海边乘坐一条“化妆”的木制“商船”,计划沿黄海北去,绕过日本鬼子的封锁区连云港,在赣榆县的柘汪口上岸,再经山东赴延安。木船航行了一夜,第二天东方泛白,他们在海上突然与日寇的巡逻艇遭遇。日寇的3只快艇凶猛地扑了过来。弹雨拖拽着可怕的鸣叫,向木船泼洒而来。风很大,浪很高,小木船拼命向海岸线划去。就在距岸边还有六七里的时候,木船突然搁浅,再也不能向前行驶。勇士们心里明白,再待在木船上要么被鬼子打死,要么被鬼子俘虏。他们不约而同地跳下了海,想泅渡上岸。这些勇士中大多数人不会水,但他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是何等悲壮惨烈的情景!前面有可以让人葬身海底的深壑,后面有穷凶极恶的追兵,置身汹涌的波涛,海面上浮动着勇士们奋力挣扎的头颅。一阵海浪打过来,许多不会水的勇士被卷入海底。而这时,敌人3艘巡逻艇上射过来的交叉火力正织成一张死网,死死地笼罩在这些勇士的头顶。

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海面上,反射出一片凄厉的红光。一梭子弹射来就溅起了一片血花。还没有来得及向岸边游去的勇士们,万不得已又绝望地回到船上。此时的小木船装载的是死亡与绝望,也装载着不屈与顽强。到了5时许,鬼子又调来了一艘炮艇,一门大炮开始对着小木船瞄准。太阳已有一半沉入大海,海面变得一片殷红。随着几声炮响,小木船被炸碎,又有几位勇士壮烈牺牲。

在这场战斗中,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等13位新四军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勇士就这样无私无畏地倒下了。他们没有来得及为胜利欢呼就默默地倒下了,再也没能和亲人们相见。我在想,他们的牺牲是何等坚韧顽强,何等无怨无悔,却又是何等的短促匆忙!

这时,我看到冬日的太阳过早地落下,四处的田原变得一片迷蒙混沌。近处的那片雪松和白扬全都被冬雾所笼罩,给云梯关遗址上刚复建不久的高大的望海楼、宏伟的禹王寺留下一个黑魆魆的轮廓。古碑上的“古云梯关”4个朱红大字亦已渐渐模糊、黯淡,可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苍劲古朴的字形和笔力。

我在想,夕阳映衬出来的云梯关还有这古碑的轮廓,就是在向后人轻声诉说着彭雄、田守尧等革命先辈们的英雄往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