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五届“强军论坛”会场出来,研究员马卫防一头扎进办公室里。数个小时后,几张白纸上写满了他对改革强军的思考感悟。
2018年,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举办首届“强军论坛”,已是知名军史专家的马卫防像课堂上的学生一样,被论坛上各位专家的发言深深吸引。
一转眼,“强军论坛”已举办五届。
“强军论坛”不仅是一个舞台,还是一扇窗户。“推开这扇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强军兴军的坚实脚印。”马卫防说。
五年“强军论坛”,见证了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的起步发展,也见证着改革强军的阔步征程。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授军旗、致训词。作为军事科研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正式成立。
从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从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到新时代军队基层建设的基本遵循……5年来,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的探索视野与人民军队的强军梦想同频共振。这些研究成果见证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记录了我军政治工作科研体系的新跨越、新发展。
领跑,当好创新理论的“播火者”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这句话,深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多年的研究员周俊杰感触颇深。
一本学习纲要、一套通俗读本、一张思维导图、一组微课视频……作为该研究院第一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家,周俊杰主持完成的理论成果,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份课题报告。从官兵“需求侧”出发,探索“供给侧”理论服务和教育方式创新,在他看来,这是新时代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使命。
从事理论工作40年,研究员姜铁军的科研方式在最近5年发生变化——
跟随研究院专家组来到部队,坐一坐基层的板凳,唠一唠官兵的家常。他们打比方、讲故事,把科学的理论、深刻的道理,讲到官兵心坎上。
5年变化的肇始,是该研究院成立不久后的一次议研会。那次议研会上,各路专家经过多轮研讨后,最终达成共识:“在改革强军时代大潮中,只有推出更多硬核成果,才能当好党的理论战士。”
官兵对理论的渴望让研究员彭洲飞印象深刻。在调研中,彭洲飞发现,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如何让大家看得懂、记得住、学得深?一次“诸葛亮会”上,彭洲飞提出自己的设想——借助时下流行的“思维导图”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短短一个月时间,项目研发团队制作出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思维导图,大量文字被压缩成全景式逻辑结构图。不少官兵将“思维导图”挂在墙上、装进行囊,随走随学、随学随用。
“这就是我们做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当周俊杰带着最新版的“思维导图”来到“大功三连”,官兵的喜悦之情让他十分欣慰。
“官兵认可是我们搞科研的不竭动力。”周俊杰随即讲述了一段经历,“在一次调研中,刚刚参加海外维和任务回国的一名连长竟然复述了《热点》里的一段话,这让我们很惊喜。”
周俊杰所说的《热点》,是研究院参与编写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为了打磨一个案例,编辑组收集了10多万字资料,先后修改了21稿。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去掉了“枯燥感”,增添了“趣味性”。
“最严谨的研究往往需要讲最通俗的白话。事实上,理论传播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兵言兵语’首先要向基层官兵学习。”周俊杰说,每年年初的几个月,研究院都会向全军官兵征集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并派人到一线部队走访调研、授课。随着理论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官兵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这正是周俊杰和同事们希望看到的场景。为了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他们尝试了更多改变。“以前书籍是字多图少,现在年轻官兵喜欢看图,我们就改成图多字少。”周俊杰说,新闻照片、电影海报、漫画都会被收录到书中,担心官兵只看图片理解有偏差,他们又特意将以往图片下的一句话配文改成小段文字,“这样图文并茂更便于基层官兵理解”。
思路一变天地宽。短短5年间,该研究院已经有了H5、Vlog、慕课等多种理论宣传科研成果。研究员走出研究室,来到镜头前,成了官兵眼中的“网红”。看着屏幕中官兵们的热闹留言,60岁的研究员姜铁军感慨地说:“理论研究要永远鲜活,理论之树常青。”
研战,联合攻关实现试验场演训场无缝对接
一身浸透汗水的星空迷彩,一双沾满泥土的作战靴,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背囊……虽然多了摸爬滚打后的疲惫,却掩不住研究员杜杨心中的兴奋。
原来,杜杨刚刚完成一线部队演训任务。作为政治工作研究专家,他的主要工作是评估战时政治工作效能,研提政治工作嵌入战斗行动的方式方法。演训积累的经验做法,成为他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放在5年前,下部队调研机会并不多。”杜杨说,那时候,科研人员只能“窝”在办公室搞研究,研究理论好不好、效果管不管用,也无从得知。
紧接着,杜杨话锋一转:“如今,理论研究呈现出另外一种样子——重点科研课题定期进演训场淬火、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演训场校验,真正做到了‘理论从实践中来,又通过实践去落地生根’。”
自调整改革以来,像杜杨一样,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走上了演训场,从最初的见学观摩到充当顾问,从参与导调到实际对抗,科研成果在演训中检验,演训经验在科研中升华。
时刻紧盯打仗,杜杨不缺同道者。为了切实摸清作战部队需要什么、基层一线情况怎么样,50多岁的研究员胡映卫多次上高山、下海岛、走戈壁、钻深林,先后完成党委备战打仗能力建设、部队备战打仗督导问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建设等重要成果,并到战区部队实地评估效果,是一线指挥员眼中公认的打仗型政治工作研究专家。
“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胡映卫说,以往做科研,就像拼盘,你一块我一块,合而不融。如今使命任务发生变化,联合攻关成为常态,催生了一批“含战量”高的重磅成果。
胜战,让战例研究成果向战斗力转化
“征鞍未解人何去?向戈壁,风光异……”
2019年,研究员潘宏对“两弹一星”基地建设进行口述史研究时,曾填写了一首《青玉案》。在她看来,这是对老一辈军工人的致敬,也是她投身军史研究新领域的自勉。
问及尝试口述史研究的初衷,潘宏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红色基因是历史长河中淘出的‘真金’。”
如何把红色基因转化成强军优势,成为研究院面临的重要课题。破题,在一个个战例中——
“如果打阻击战,一个师要仓促应对敌3个师连续猛攻;不打,一线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就有被敌切断的危险。如果你是指挥员,此时如何定下作战决心?”在一次战例研讨中,研究员郭志刚就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让战例研究成果向战斗力转化,是我们的专业优势。”郭志刚说,研究院成立后,承担着研究我军重大理论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战斗的职能。在他们看来,研究现代战争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历史关乎信仰。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没有红色血脉的滋养,忠诚从何谈起,胜战又从何而来?!对此,深耕抗战史研究的研究员周小宁深信不疑。
周小宁不会忘记那一场与错误思潮的较量——
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临新考验。该研究院主动发声,与军地有关部门合作,组织一批军史专家连续推出系列文章,用大量雄辩的历史事实,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伪科学本质和险恶用心。让网友印象深刻的《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一文,就出自周小宁之手。
历史的力量,可以赤子其心、钢铁其身。5年里,该研究院为我军积聚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88讲700分钟的主题教育慕课不断再版上线,377条“党史军史上的今天”记录历史,《复兴文库》里的珍贵文献越来越多……有了这些“硬核支撑”,中国军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必将薪火相传、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