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72集团军某旅按照计划开展野外驻训。从营区驶出后,各型装备车辆驰骋在行军道路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见连成一线的钢铁“长龙”,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灵活编组。
说起这一变化,该旅运输连连长岳晨兵感触颇深。此前一次长距离机动演练中,车队驶上公路后,按照惯例所有车辆保持一定距离,连成一条线。
令岳晨兵没想到的是,在机动途中,他们偶遇一处路段正在施工,只剩两条行车道。当时社会车辆较多,车队被分隔成几段。但好在施工路段较短,加之驾驶员们训练有素,车队很快重新连接起来。
这个小插曲成了复盘会上的“重头戏”。“如果这次行军途中,遇到的不是道路施工而是敌特袭扰,我们的车队还能安全行驶吗?”该旅领导的发问,让与会官兵陷入了沉思。
其实这种假设并非毫无缘由,在过去的演练中,他们曾经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去年整建制投送演练期间,他们在凌晨时分受命紧急出动。由于连降大雨道路湿滑,加上夜间视线不佳,为了保证安全,几公里长的车队全部压缩间距缓速行驶。这让“敌”无人机不费吹灰之力就捕捉到了他们的动向。刚走了不到10公里,他们就连续遭遇“敌”炮火覆盖、“敌特”袭扰、通过“染毒”地带等多个特情。车队处处受阻、疲于应付,最后被导演组判定为“损伤严重”。
“远程机动行军,我们习惯采用大车队行进方式,让车队始终保持固定速度和间距。但这样走起来‘一条线’,停下来‘一大片’,很不利于隐蔽伪装和临机处置突发情况。”
运输投送科科长顾健的发言引发热议,大家纷纷发表看法:车队排成“一字长龙”匀速行驶,容易影响交通,也易受地方车辆干扰,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公路上绵延数公里,目标暴露太明显,遭到打击难以快速反应;驾驶员和带车干部考虑安全因素多,考虑战场情况少,这种“和平行军”方式看起来壮观,实则很脆弱……
会后,该旅根据训练大纲要求,修改完善战场机动方案预案,明确组织长距离投送演练时,须根据任务实际,将部队进行战斗编组,按照不同行驶路线,采用小群多路的方式机动行军。
这次前往野外驻训场地前,该旅充分考虑车辆类别、任务类型等因素,将装备车辆划分为多个模块,指定专人负责;同时选定高速公路、省道等多条道路,分批次、分阶段机动行军。行军过程中,他们临时加设了车辆故障、“敌特”袭扰、临空侦察等课目,检验官兵的特情处置意识和能力。
“现在车队‘分头行动’,让机动行军更加灵活、安全了。”顺利到达驻训地后,岳晨兵松了一口气,“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只有平时做足准备,战时才能赢得主动。”
漫画绘制:韩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