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打起背包就出发


■童雨佳 何西科

背包,是军人的标配。一个小小的背包,蕴藏着革命军人的忠诚、奉献和担当。

95年来,背包的质地和质量在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军人的初心、本色和作风永远不会变。在我军历史的纵切面随便截取一个“断层”,不难发现,背包已经成为子弟兵听令而行的见证,在战争年代无处不在,在和平年代熠熠生辉。

湘江战役时,红34师担任阻击任务。全师官兵接到命令,二话不说,放下背包就战斗。部队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鏖战4天5夜,完成防御任务,却身陷重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在很长一段时间,背包几乎是军人的全部家当。背起背包投身革命,就意味着和部队休戚与共,把一切奉献给党的事业。

1947年,党中央要求刘邓大军实施战略任务。部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起背包就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了“吸引敌人”,刘邓大军历时半年多,兵力损失近一半。邓小平同志后来说:“我们多背一些敌人,自己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就能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

1950年,党中央决定由时任18军军长的张国华率军进驻西藏。张国华当即表态:“一切听从党安排。”官兵背起背包,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全部到达边防要地。张国华进藏17年,身患多种高原病,倒在工作岗位时还不满58岁。

在我军官兵看来,只要党一声召唤,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攻不下的堡垒,完不成的任务。“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诞生于阿拉马力边防连的歌曲,唱出了背包的灵魂,也唱出了我军的军魂。

高原和沃野永远忘不了,那一支支放下背包建设家园的队伍!建共和国尖端武器试验基地,从朝鲜战场凯旋的第20兵团官兵,征尘未洗就挺进大漠戈壁;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万余名官兵脱下军装,担负起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建深圳经济特区,2万余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成为特区建设“拓荒牛”……在子弟兵心中,身份可以隐藏,军装可以脱下,但军魂永在、本色永在。

江河和山川永远忘不了,那一支支背起背包拯救家园的队伍!大火肆虐、形势危急之际,人民军队挺身在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现场;山摇地动、房倒屋塌之际,子弟兵搏击在唐山、汶川、芦山、玉树等抗震救援一线;病毒肆虐、危及生命之际,广大官兵斗争在防控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全军将士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编织进背包的三横两竖上,书写在共和国的辽阔大地上。

听党指挥,令出行随。在这轮改革中,广大官兵叫走就走,叫留就留,叫移防就移防,叫转改就转改……人民军队又一次交出了优异答卷。

“营盘可以变,但传统不能丢。”按照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原第27集团军从河北移防山西,成为全军第一个因改革而进行部署调整的军级单位。“千人千车动,搬迁寂无声。”这支部队的背包不同于红军时期,早已变成了承载丰厚的背囊,但与红军一样的是听令而行、雷厉风行,一样的是热爱人民、严守纪律。

背包一次次见证:时代在变,体制在变,兵员在变,人民军队“党有指示、万难不辞”的优良传统永远不变,革命战士“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的红色基因永远不改。

今天,背包已经成为我军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象征。新的征程上,英雄的人民军队必将用行动告诉未来,党让戍边守卡,就百倍警惕地站好岗、放好哨;党让抢险救灾,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党让冲锋陷阵,就舍生忘死、决战决胜!

(作者单位:71345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