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精读 深思 力行


■于安淼

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要承认,学习仅靠勤奋和刻苦是不够的,掌握学习要领也很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坚持精读。人们常说,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不在博而在于通,这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所谓精读,既应包括精选内容,也应包括精心和精细阅读。倘若读书不加选择,什么书都读、什么内容都看,甚至花费大量时间读一些“俗书”,那么读书再多又有何用?从另一个方面看,人的时间有限,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我们怎能不仔细挑选?有人认为“博览群书”就是读书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并不是说要“博”就不能“精”、要“精”就不能“博”,而是应该在“博”的同时求“精”,在“精”的基础上求“博”。《礼记·学记》提出读书要防四种倾向:第一是“失则多”,就是贪多求博,这样虽然扩大了学习范围,但容易浅尝辄止;第二是“失则寡”,就是读书太少,知识面过窄;第三是“失则易”,就是学习不扎实、态度轻率;第四是“失则止”,就是读书一遇到困难就止步。这四种倾向,古人有之,今人也有之,实为读书的大忌。

坚持深思。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明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学离不开思,思也离不开学。人人都懂得读书最忌一知半解,但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应像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的那样,“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做到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朱熹认为,“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何为“缝罅”?大概是指突破口,也是理解书中义理的关键处,读通了自然能把文章分析得脉络分明。

坚持力行。正如毛主席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必须把“学”与“做”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和认识成果作用于实践。自古以来,人们就反对这样两类读书人。一类是“虽能言之,不能行之”的人。这类人将学到的知识只用于空谈,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另一类是“浅尝辄止”之辈。这类人往往将学习浅表化,稍读几卷书、略知些皮毛,就以为学会了。这两类人,实际上都缺乏“求实”之心,都是只重学不重用、只为学不为用。陆游有首诗,一语道破了实践的重要性:“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想要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里所说的“实践”,是把自己学习所得,拿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既验证书中之理,又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把间接的经验变成直接的经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