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报纸上一篇女儿回忆父亲的文章,得知我曾住过10年的宿舍楼楼长王老爹去世了,心中不禁一阵难过,脑海里浮现出老人活跃在大院中的身影。
上世纪70年代,县里为安置部队转业干部,在城郊建了两栋集体宿舍楼。虽说是楼房,其实条件很简陋,室内连卫生间、自来水也没有,只是在院中有公共厕所和水井。不过,在那个平房、草房居多的年代,这样的二层宿舍楼也算“鹤立鸡群”。
因为有住户工作变动搬走,县里统一调整住房,没当过兵的我有幸住进了宿舍楼。搬进楼里第一天,我在院子里遇到一位个儿不高、衣着朴素的老人。有人向我介绍:“他就是我们的‘楼长’,我们都叫他王老爹。”
“王老爹,您好!”我马上上前打招呼。话音刚落,王老爹就主动握住我的手,亮开大嗓门:“你好,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第一次见面,王老爹给我留下热情、豪爽的印象。慢慢地,我对王老爹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叫王培华,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地方,担任过县国营农场党委书记,是个离休干部。但在整个大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眼中,他没有一点“军官”和“楼长”的架子,倒像是一个勤劳朴实、进城务工的农民。
每天早上,王老爹像清洁工一样,拿着扫帚、簸箕从东扫到西、从南楼扫到北楼,把整个大院连同公共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厕所里蚊蝇多,王老爹不仅勤打扫,还自掏腰包买来杀虫剂,三天两头喷洒,让厕所里始终保持清洁。
邮递员来到大院,总是将成捆的邮件送到王老爹家门口就离开。这时,王老爹便成了“邮递员”,先将一份份报纸、杂志和一封封信件分好,然后一家家登门将邮件送到住户手中。夏季天气变化无常,王老爹发现突然下雨,马上将双手合成喇叭,大声招呼:“下雨了,赶快出来收衣服、收被子!”
有一次,王老爹的女儿跟他开玩笑:“爸,您的好多战友都分在大城市,官居高位,怎么您的‘官’越做越小?”王老爹一听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你不能这么说。我的战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还有许多人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就牺牲了。我还活着,享受这么高的工资待遇,我很满足、很幸福。再说,都是为人民服务,有什么官大官小的。”
我从报纸上那篇文章得知,后来王老爹的胃部发现肿瘤。家人积极为他治疗,他却说:“我已经93岁了,看得好就治,看不好就不要浪费国家的钱了。”两年后,老人去世,邻居们自发送他最后一程,每年清明节都会去他的墓前祭扫。
算起来,我搬出宿舍楼已经整整30年了,其间家搬了一次又一次,越搬条件越好。但我总是忘不了那个大院,忘不了宿舍楼,怀念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那里有位让我肃然起敬的老兵“楼长”王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