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一次突围战中身负重伤、不省人事,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苏醒后,他背着组织让他保管的13根金条和一些银圆首饰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直到与组织取得联系后,他才将珍藏的金银如数拿了出来。刘启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的高尚人生观。2019年5月22日,习主席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刘启耀的事迹,并强调:“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功。“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不仅道出了党的百年征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正确的公私观,也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标定了正确的标尺。
要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毛泽东同志曾说:“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要自觉坚持秉公履职,不为私欲所累、不为人情所扰,做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要公私分明、严格自律。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既靠纪律约束,更靠自律养成。公私关系拎不清,党员干部就可能会造成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在拥有权力后,慢慢放松自我要求,任由私心作祟、私欲膨胀,逐步由小贪变成大贪,一步步走向腐败深渊,教训极其深刻。作为党的干部,一定要时刻注重正心、正言、正行,像刘启耀那样公私分明、严格自律,心存敬畏、手持戒尺,在自警自省中强党性,做到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
要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党章明确规定,党员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四风”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混淆了公私之序,甚至将私利、私欲凌驾于公利之上,先私而后公,有私而无公。前车之鉴,警钟长鸣。在公私问题上,党员干部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断强化为党分忧、为民尽责意识。当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做到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要公而忘私、甘于奉献。“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无私者无畏,为公者恒强。回顾百年党史,有无数刘启耀式的党员干部,一心为公,舍小我成大我,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赞歌。踏上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公私观,克服私心私欲,公而止私、公而忘私,以实际行动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