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家庭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靶场青春


■徐正轩 奉云鹤 陈海涛

“吴畏当无畏,名字里饱含重托和希望,更见证了你的步履铿锵……”近日,海军某基地颁奖晚会现场,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畏的先进事迹赢得官兵阵阵掌声。当主持人问到,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坚守战位、不懈努力时,吴畏回答:“很重要的是,父母榜样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中国海上靶场成立不久,吴畏的父母便相继投身海防导弹事业。他们刚到靶场时,四周一片荒芜,海风席卷黄沙,吹到脸上生疼。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当时靶场的工作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1972年,吴畏的母亲孙素贤奉命出海执行某试验任务。试验往往伴随着一定风险,上级要求所有参试人员在试验前必须进行潜水救生训练,在水下几十米处从鱼雷发射筒里钻出来,再游到海面上。

鱼雷发射筒里又黑又滑,往里一钻像落进无底深渊。非潜水专业的人长时间在深水高压环境中非常容易发生危险。

孙素贤是当年参试人员中仅有的2名女同志之一。她毫不畏惧,穿上重重的潜水服接受挑战。海底的环境比她想象中更危险。从发射筒里爬出来不久,她便体力透支了。身边的战友看出了她的异样,紧急将她救上岸。

尽管差点踏进“鬼门关”,但孙素贤状态恢复后还是要求继续和同志们下潜。她说:“我们女同志,在危险时刻,即使不能抢救战友,最起码也不该成为战友的负担。”

同年,作为机关参谋参加该项任务的吴吉相,与孙素贤相识,并被她的雷厉风行深深吸引。经过日常接触,两人渐生好感,最终结为夫妻。

双军人的爱情有着独特的浪漫。那时,孙素贤和吴吉相虽然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但平时聚少离多。两人在工作生活中相互支持、彼此鼓励。后来,儿子吴畏出生,为这个双军人家庭增添了别样温暖。

特殊的使命,不仅让孙素贤和吴吉相负重前行,而且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会了独立、坚强。

孙素贤和吴吉相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去学校接送吴畏。反倒是吴畏,因为想念父母,常常坐班车去单位等他们下班回家。那时,年幼的他还不懂父母具体做什么工作,只知道父母从事的是崇高的事业,他为此感到自豪。

很多时候,早晨上班前,孙素贤会把饭菜做好。吴畏起来后,自己把饭菜放在锅里加热后,一个人再安安静静地吃完。

有一天,任务紧急下达,孙素贤没顾上做饭,早早去了单位。到了深夜,她完成任务后急忙往家赶,想到孩子可能饿了一天,心急如焚。谁承想,她到家后,发现吴畏早已进入梦乡。厨房里一片狼藉,锅里还有儿子给她留的饭菜,是黄瓜炒鸡蛋。黄瓜片有薄有厚,鸡蛋和葱有些煳味。孙素贤尝了尝儿子第一次下厨做的菜,有点咸,不禁笑了,眼角却挂着泪水。

对吴畏而言,儿时最难忘的记忆就是晚上和母亲一起学习。他至今记得母亲说过的话:“靶场来了新型武器,必须把技术知识研究透,才能把试验任务执行好!”

同样,为了新型武器试验,吴吉相要经常到外地出差。吴畏儿时对父亲的印象是淡淡的,直到长大后在家里看到一个泛黄的合订本,才开始真正理解父亲。

在这个合订本上,吴吉相记录了多年来在靶场工作的点点滴滴。吴畏读了一遍又一遍,从那些点滴记录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精神世界,更理解了父亲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军校硕士毕业后,吴畏选择来到靶场。这个决定,许多人当时无法理解。因为在那个年代,硕士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单位很多,其中不乏有在大城市工作的单位。但吴畏始终觉得,靶场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在召唤着他,让他别无选择。

时光荏苒,20年转瞬即逝。吴畏不负父母期望,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退休已久的父母每次提及靶场,神情都非常兴奋,谈起工作更是激情满满——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吴畏的“智囊团”。

一次,吴畏提出一个试训理念,父母思考过后给出了见解和建议。吴畏据此将这一试训理念进一步完善后,被单位广泛推广,成为基地装备实战化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小时候,吴畏总是等父母回家。如今,父母常常等他回家。

这些年,孙素贤身体状况不太好。一次,她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断裂,吴畏闻讯后飞速赶回家里。

“儿子,下午还有事吗?”吴吉相一边照料妻子,一边问吴畏。此时,正值重大演练评估关键阶段,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吴畏陷入了沉默……

“去吧,孩子,我身体还行,能照顾你妈。”吴吉相看出了儿子的为难,安慰道。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吴畏艰难地回过身,走出家门。那天,细雨绵绵,吴畏到办公楼下时,已是泪流满面。

“我们一家人当兵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00年。靶场里,有父母的青春年华,也有我的诗和远方。”那天,吴畏在颁奖晚会上深情地说道。两代人的靶场青春,让台下官兵动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