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尖兵本色


■陈先平 吴飞亚

山连着山,绵延不断。云叠着云,连成一片。作为全旅第一个“两型全能”发射架指挥长,何贤达坐在部队营房台阶前,目光穿越崇山穿过云彩,投向远方。

夜已深沉,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夜空,一场检验“两型全能”的无预告拉动演练突然打响。一时间,战车轰鸣,钢铁长龙朝着大山深处疾驰而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随机换岗换型!”随着演练指挥所特情导调一声令下,新老两型导弹悄然起竖,双剑并肩,直指苍穹。

25年来,何贤达用一个接一个的“第一”见证了军旅生涯的铁血荣光。

想当年,新训还没结束,指导员徐小光就找到他:“想不想留在这儿?培养你当班长!” 指导员想把这个好苗子留下。

“我要去导弹部队!”

指导员打心底喜欢何贤达这样的兵,并不强留,何贤达也就如愿被分到某导弹旅。可刚一报到,正赶上旅组建骨干集训队,何贤达被抽调到炊事班。

“连长,我是冲着导弹来当的兵,我不想去炊事班,我专业学得好,不信你随便考。”何贤达一肚子委屈,不服气。

“不听指挥的兵算不上合格兵,这都干不好,还有啥值得考?”连长没给何贤达好脸色。

一看这架势,何贤达犟脾气就上了头:“没人教我就自己学。”到了炊事班,何贤达一边卖力气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借来导弹专业教材,悄悄地学起来。没有训练仪器,何贤达找来各式各样的物件,模拟搭建导弹车的操作台,用纸箱子画出操作仪器面板,模拟在“导弹车”跑位操作。遇到实在搞不懂的就记在小本本上,瞅准机会跑到训练场上请教老班长,但凡能想到的招数他都想到了,学导弹专业着了迷。

“小何,你这点火上灶的,还想点火上天?”有战友调侃他。起初,何贤达还有点羞涩,一说就涨红脸。时间久了,他习惯了,平静了下来。

一晃半年。何贤达不仅厨艺大有进步,导弹专业的相关知识也学到了很多。

“小何,全旅组织导弹专业考核,所有人都能参加,去试试?”何贤达终于有机会走上了比武场。

出乎很多人意料,何贤达竟然在导弹专业考试中获得了第3名的好成绩。上台领奖,领导让他讲两句。

“我是一个兵,我的理想就是离打仗更近一些,就是争第一能打赢!”硬邦邦的几句话,赢得掌声阵阵。

数月后,何贤达被调整到转载班,成为了一名导弹转载号手。看着眼前这个“大家伙”,何贤达恨不得吃睡都在吊车上。

“我伺候的可是千金难得的宝贝疙瘩,一毫一厘都差不得!”何贤达近似痴情地迷上了跟导弹相关的一切,从吊水桶到吊砖头,再到吊起筷子放进瓶子,何贤达勤学苦练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手臂和吊车的吊臂连成一体。

“班长,给我点花生米。”一天,何贤达急匆匆地找到炊事班长,拽着他来到训练场。看着满脸疑惑的班长,何贤达故作神秘,把准备好的一根银针装到吊车吊钩上,花生米固定在泡沫板上,然后启动吊臂,轻轻移动。只一次,细细的银针正中“靶心”,给花生米做了一次精准“穿刺”。

何贤达一吊成名。

“国庆50周年首都举行大阅兵!”这条消息瞬间引爆全旅,一时间,连长、营长的房间里人挤人。

“能去天安门接受检阅,搁谁不得笑醒?”凭借“一吊准”的绝活,何贤达赢得了受阅的机会,百余次转载,无一差错。国庆节当天,三军列阵,红旗飘扬,长剑压轴,威震全场。难以抑制的自豪、骄傲在何贤达心中翻滚,他热泪盈眶:“今天,这辈子都忘不了。” 义务兵何贤达,光荣地火线入党!

返营归建,何贤达“升级”当上了转载专业教练员,成为全连第一个“战士教员”。

“命令你部择机再发射一枚导弹。”2002年8月,一营受领试验发射任务。“没有‘1号手’咋打弹?”原来此时担任“1号手”的连队指导员已离队,带队的副营长绕着帐篷一圈又一圈踱步。“让我试试吧。”看着眼前的“愣头青”,副营长苦笑一声:“小何,这事可不是逞强的。”“1号手”涉及的电路、油路、气路等专业书籍对一些官兵来说如同天书一般。当时,“1号手”都是由高学历干部担任,还没有士兵担此大任,也难怪副营长这样说。

“副营长,我先给你演示演示?”何贤达信心满满。早在两年前的阅兵场上,他就把目标锁定在了“1号手”,每天着了魔般“偷学偷练”。

“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着平时一向稳重的何贤达如此坚持,副营长决定一探虚实。

战地考场,旅总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来了一场“三堂会考”:不管是口令,还是实操,样样精准到位,教官一致按下“通过”键。2002年,何贤达成为同型号导弹部队第一批士官“1号手”。

这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何贤达一次次点火,仰望蔚蓝的天空,追看那留在空中的美丽弧线,紧握双拳听到“精准命中”,爆炸声宛如就在耳边。

“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何贤达一次次给人惊喜,赢得一路掌声。

2012年,旅队增编扩架。“现在指挥长都是干部担任,再加上干部调整性大,数量上难以保证需要。” 如何尽快培养出足够的发射架指挥长成为旅领导急迫要解决的难题。

“何贤达早几年就提过挑选部分士官担任指挥长的建议。”这时,有人又想到了何贤达。

“指挥长的数量跟不上增编扩架的发展速度,你有什么想法?”旅领导问计于何贤达。

“让我试试!”何贤达没谦虚更没迟疑。“老办法,先考考呗!”

考!上战场的资格证就得在硝烟中考!不久,上级组织导弹发射指挥长资格认证考核,全旅百余名干部、士官同台竞技。何贤达一举夺魁,如愿拿到“指挥长”的资格证,成为全旅第一批士官指挥长。

翌年,西北大漠,戈壁亮剑,何贤达第一次以指挥长身份执行实弹发射任务。

“精准!”末区传来捷报,何贤达开创了该型导弹军士指挥长指挥发射的先河。

那年5月,火箭军某新型导弹集训式比武在某训练场揭开战幕,多支导弹劲旅、数百名导弹号手齐聚沙场,砺剑争锋。何贤达作为种子选手领队参加,却因参加某项重大活动姗姗来迟。当他从千里之外的任务现场马不停蹄赶到比武场时,前两轮比拼已鸣金收兵,某发射架以995分的高分暂居头名。

“只有5分的空间,这次要想拿第一悬了!”有人替逢考必拿第一的何贤达捏了一把汗。

“996分起步,擂台比武就要拿第一!”要拿第一,靠实力说话,何贤达显得底气十足。

比武当日,理论考核、故障判读、实装操作、战法运用,课目一个接着一个轮番上场,从下午4点一直鏖战到次日凌晨2点,争夺异常激烈。预判成绩“出炉”,何贤达率领发射架夺得997分,一举实现反超。

“何贤达当真有这么神吗?”就连处处“找茬”的考核组,都觉得能得这么高的分难以置信。考核组决定启动“鹰眼系统”,没想到这一“回看”居然又给何贤达单元找补回了被扣掉的3分。

原来,在何贤达被扣3分的火力突击后隐蔽伪装环节,何贤达所带的发射架结合战场环境和战斗进程给出了比“参考答案”更具挑战的“最优解”……

2014年,何贤达带领发射架奉命西征。这次又将迎来新突破:一架N发。何贤达主动要求打难度最高的最后一发:“打仗不仅有常规打法,突破极限往往能出奇制胜。”最终数发连射,发发命中。

数发连射、机动发射……挑战一个接着一个,演训一步步向实战无限接近、无缝对接。

“不选预定阵地,采用无依托方式,命令随机下达,接令即刻发射。”那年深秋,何贤达接令带领发射架奔赴“陌生地域”执行发射任务。一声巨响,惊雷掠地,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响起,何贤达掏出随时揣在胸前口袋里的一个小本,寥寥几笔在上面画下一幅导弹简笔画,编号“7”。

战车辗转,战报又至。刚刚返回营区,何贤达又上高原,他将担任旅第100枚导弹的发射架指挥长。

此次实弹发射是该旅跨入“百发百中”行列的关键一战,也是一营“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授称10周年的“献礼弹”,荣誉和压力并重。

有人建议:是否给何贤达再配上精兵强将,确保稳妥可靠?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关键时刻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营党委会上,作为营党委委员的何贤达态度坚决:“就要趁这次机会,锻炼新号手。”

发射单元确定,除了何贤达以外,其余号手均没有实弹发射经历,甚至有一半号手定岗还不到3个月。

塞北飞雪,呵气凝冰,高海拔的戈壁滩气温直逼-30℃。发射零日,发射车因底盘短路无法启动,何贤达抄起冰冷的工具钻入底盘,迅速更换启动装置预热塞排除故障。最终,导弹越过茫茫雪山,精准点穴。

胜利归营,一枚金灿灿的一等功奖章戴在了何贤达胸前。

2009年,何贤达参与某型号装备返厂维护。在对测控计算机进行通电检查时,发现芯片读取数据与原始数据偶尔会有出入,多次测试,仍然如此。厂家给出答复:偶发故障,没有影响。

如果偶发那次正好在战场上怎么办?是只有这一台如此还是该型号都有这种偶发的可能?是原始设计纰漏还是操作原因……疑问始终萦绕心头,何贤达从不容许可能影响打仗的差错隐患从自己眼中漏过。

何贤达较起了真,他扛起背包住进车库,开始对全旅所有装备进行测试,大规模采集一手数据,为保证数据可靠,每台装备测试均不少于100次。一个月下来,海量数据证明:问题绝非偶然。同时,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放在了装备总设计师、项目主任的案头,厂方组织验证,结果与何贤达的判断完全一致。厂家及时对装备进行升级改制,成果在该型号导弹中推广使用。

2017年,何贤达随营队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导弹刚刚起竖,导调组就宣布:“两名号手遇袭重伤,退出发射。”这一招着实让何贤达措手不及,尽管他立即重新调整组织力量,奈何隔行如隔山,临时面对新专业,众人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点火超时,败走麦城。这是何贤达第一次打了败仗,有人以导调出了怪招狠招替他减压,可何贤达非但不为自己找理由开脱,反而自我加压反思自问:“战时还会有比这更狠更难的,难道只能坐以待毙?”

平时演练无解,战时必败无疑。“减员操作!”何贤达大胆探索提出这一导弹操作创新思路,并带领一班悄悄搞起了“实验田”。经过一次又一次研究论证和模拟试训,终于摸索出“相邻替补、一专多能”的减员训练操作规程,从减1人到减3人,从定岗减到随机减,一步步减到极限。在此基础上,何贤达再进一步,瞄准极限条件下“号手随机互换”目标,带出第一个全岗操作单元。

2019年,何贤达带着还未正式列装的新型号装备参加火箭军组织的试点培训考核。虽说装备尚未列装,还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何贤达却从一开始就对标作战实际检验装备。在他看来,这正是优化装备操作规程的绝好机会,一定要对接实战拿出能打胜仗的操作规程。他结合实战要求,充分预想战时各种复杂困难条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敲、一项功能一项功能审查、一个部件一个部件检验,梳理提出66条问题情况与优化改进建议。工业部门专家不禁感慨:“不愧是钻打仗能打仗的兵专家,打心底钦佩这样的兵!” 工业部门对照这66条建议对装备一一进行优化改进,为部队装备换型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新装备列装后第一次全旅考核如期而至。换型后第一次参加考核,所有单元都很谨慎,生怕哪里出了差错。真是应了那句话,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眼看“点火”在即,通信却没能如期开通。这时候几乎所有单元都在全力排障抢通,何贤达却果断启用无线通信,成为此场考核唯一成功通关发射的单元。

“为什么敢冒这个风险,况且通信距离已经超出了战标,你怎么敢用?”

“我之前反复测试过,托底!”面对考核组的疑问,何贤达心里清楚导弹操作从没有冒险之说,只因心里托底。像这样把功夫练到极致,把本领变成本能早已成为他的不变追求。

“你是兵的样子,兵是你的影子。”今年6月初,“优秀政治教员标兵”擂台比武在某基地正式开赛。各旅团推荐的以政治干部为主的48名精兵强将同台竞技。何贤达侃侃而谈,成为唯一胜出的军士选手。台下,该旅女子测试排战士臧玉娇忍不住拍手称好。听闻何班长要授课,她特意赶到现场观赛。

去年“七一”,臧玉娇与何贤达一起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途中,新党员、新班长臧玉娇向老党员、老班长何贤达提了两个问题:“怎样才能带好兵?怎样才算带好兵?”

“自己硬,让自己的兵也硬。”何贤达的回答让臧玉娇顿感格外解渴,她坚信这就是带兵的真经。

真经不只是用来念的,而是靠一天天一次次干出来的。“带着干”就是何班长干出来的带兵真经。

寒冬,猎人意志训练场上冰水刺骨,年过40的何贤达扛着最重的圆木冲在最前面;出公差,苦、累、脏活谁也抢不过他;和新兵一起列队行进,他的口号声是最洪亮的……

老班长何贤达做出好样子,也带出好样子的兵。三营六连连长白宇思对何贤达这个老班长、好样子理解得更加深切。

那年,白宇思毕业分配到一营,听说要到一连一排当何贤达的排长,还要住到一班。要当“兵王”的排长,白宇思顿时感觉压力山大,一夜未眠。

没想到,白排长上任第一天,何贤达就搬上小板凳“自报家门”,介绍排里情况。为了尽快帮助白宇思适应岗位,何贤达主动让出指挥长的位置,回到“1号手”岗位。一次,营里组织“五实”演练,白宇思自我感觉还不错,可演练一结束,何贤达就把他拉到一边,递上一张写着21条建议的纸条,从指挥口令到跑位时机,每一处都扎扎实实地挑出了不足。仅仅两个月后,白宇思就通过了认证考核。

何贤达任班长21年,带过的兵中有22人入党,8人考上军校,6人提干,20人走上班长岗位,带领全班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2次夺得上级军事技术比武冠军,“第一班”名副其实。

微风轻拂,烈日酷暑。操作训练场,战车轰鸣,热火朝天。

几经周折仍未成功,大厅一角,转载班几名年轻战士正眉头紧锁:让眼前这个“大家伙”挪个地儿,实属不易。

求助的目光投向正在带领单元进行换岗操作的何贤达。蹬车、调整、指挥,在何贤达的帮助下,导弹安全“搬家”。

一张张青涩的面孔,让这位43岁的老兵不由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导弹摸了千万遍,训练间隙,何贤达最享受的还是望着导弹的感觉。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庞大的战车、雄伟的弹体,还有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何贤达心中熊熊燃烧的那团火越来越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