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和战友们携手攻关研制的某型侦毒仪,成功应用于训练实践,获得上级好评。谈及这一创新成果,还要从一次演练失利说起。
那是一次实战背景下的夜间作战保障演练。“敌”卫星临空、小股“敌特”袭扰、前方道路被损毁……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情也随着演练升级而愈发层出不穷。
“轰!”突然,阵地外围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随即,导调组判定我方“遭生化武器袭击,两名战士‘受伤’”。
我和战友立即依令奔赴事发地点展开侦察。经查验发现,两名“伤员”是典型的“中毒”迹象,但具体毒源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判别验证。
“封控组迅速封控警戒,采样组对空气、土壤进行采样,洗消组做好洗消准备……”面对尚不明确的化学物质,作为班长的我连续下达多道口令。
夜间实毒侦测训练是公认的险难课目。一般情况下,完成一种毒剂的鉴别,必须综合运用多道程序方法。为确保结论准确,我不得已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强光手电,在弹坑周围仔细照射查看,随后又小心翼翼地进行土壤采样……不多时,终于成功锁定有毒物质。现场指挥员根据侦测结果,迅速调整行动部署。
“遭‘敌’精确打击,你连任务失败!”然而,正当我们准备展开接下来的洗消工作时,电台里却传来导调组的通报。原来,正是我打开强光手电观察弹坑的这一举动暴露了己方位置。
“夜训的目的是锤炼部队在暗夜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使用强光手电无疑降低了训练难度,同时也容易造成暴露”“现在不注重细节,未来战场上就可能输掉全局”……复盘会上,导调组的讲评让我内心五味杂陈。
“暗夜条件下实毒侦测本身难度就很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危险。而且,没有灯光辅助,我们根本无法准确识别毒源颜色”“没有科学的方法支撑,怎么高标准完成任务”……我一股脑儿倒出了自己肚里的苦水,这也是不少战友心中的困惑。
“实战化夜训,不是简单地把白天的训练课目挪到晚上,更不能用白天的训练思维应对夜晚的战场。探寻掌握夜间作战制胜机理,既要在理念求新、战法创新上下功夫,也要从装备革新、技术更新方面多思考。”团长的一番话,为我们的头脑打开了“另一扇窗”。
“不仅要把武艺练精练好,还要摸准装备器材的脾气秉性,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增加胜算。”打那以后,我们以此为契机,深入查找与实战不符的观念和做法:装备检修为求方便,简单通电就开始运转;车场日,擦擦灰、抹抹黄油就算完成了装备保养……一时间,一些带有“虚光”的问题积弊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团里成立训练风气督导组、装备器材革新组,及时纠正与实战要求不符的操作动作,最大限度提升现有装备器材效能。
在战友们的集思广益下,我们对夜间侦毒装备进行了改进,并在最近一次实战化夜训中经受住了检验。
(段得成、本报特约记者 张新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