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无适主,一举可灭。”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史,波澜壮阔、星光灿烂,“战神”的光芒尤其闪耀夺目。
“雁阵高飞靠头雁,万军布阵靠良将。”回望我军95年的铁血征程,同样有许多“战神”。“军神”刘伯承、“白袍小将”杨成武、“猛张飞”刘昌毅、“旋风司令”韩先楚、“常胜将军”粟裕、“胡子将军”王震、“独臂将军”贺炳炎……他们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爱兵如子、心细如发,或视死如归、血染山河,建立了不朽功勋,留下了不世传奇。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不当,则身死国亡。”千军万马看指挥。一定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将。可以说,每一场战争都是战将角逐的舞台。两军对垒,将帅的指挥是否正确,决定战场成败,关乎国家兴亡。我军正是因为拥有一大批智勇双全、用兵如神的指挥员,才创造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正如陈毅元帅所说的:“我们愈往下愈差,但愈往上愈强……战略指导更不知比他高明多少倍。”
苏中战役,粟裕以3万兵力,迎战12万美械国民党军队,战果七战七捷。解放军在广阔的苏中战场上纵横驰骋,忽东忽西,忽集忽散,变幻莫测,有进攻战,有伏击战,有攻坚战,有遭遇战,还有奔袭作战。当地军民以歌颂之:“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毛泽东对此总结出四个“故”:“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当年,二野部队有句话流传甚久,就是“刘司令的战术,邓政委的决心”。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刘伯承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作战指挥极其灵活,战术手段极其丰富,很多战例都具有传奇色彩。智取遵义,兵贵神速;巧渡金沙,纵深奔袭;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攻敌所必救,出敌不意歼其救者;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淮海战役,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总之,刘伯承打仗“以正合,以奇胜”,就连敌人也承认他“用兵神妙”。
“用兵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为将者计谋盖出于此。”从“关门打狗”“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拖刀计,回马枪”,到“围师必阙”“猫盘老鼠”“猛虎掏心”,正是凭着开国将帅们“不原之智,不道之道”的谋略优势,才弥补了我军小米加步枪的装备劣势,使得剑不如人而剑法高于人,“正亦胜,奇亦胜”。
“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兵随将转。主将奋勇,三军用命。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指挥员作为军中脊梁、部队中坚,率先垂范是比命令更好的激励和感召。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里,必有身先士卒的指挥员。人民军队之所以“横扫千军如卷席”,就是因为有一大批“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战将。他们不仅智谋过人,而且以身先人,敢于喊出“跟我上”“我先来”。
著名的独臂将军贺炳炎,打仗以勇猛著称,只要听到枪响就往前冲,受伤更是家常便饭。一位老红军回忆:“他总是冲在最前,退在最后,因此,负伤次数也最多,差不多每年总有一两次。但是,他满不在乎,裹着绷带照样打冲锋。”被称为“猛张飞”的刘昌毅中将,打起仗来就不要命,每次负伤后只要能动就立刻重返沙场。“率军者披坚执锐,执戈者方能战不旋踵。”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为了使命不顾生命,我军这样的将领比比皆是,令敌人闻风丧胆,让部下舍命追随。这样的将领统兵打仗,部队焉能不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有血性、有胆气、有灵魂的将领,人民可以将革命事业托付给他们,因为他们具备承载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钢铁脊梁;战士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他们,因为他们具备征战沙场、赢得胜利的意志品质。只解沙场为国死,一生长为国家忧。他们为这支军队注入了勇于亮剑、敢打必胜的铁血精神,留下了忠诚于党、英勇善战的红色基因,激励官兵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真打实备、砥砺奋进。
(作者单位:71217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