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一幅幅具有史诗性精神特质的美术作品,承载着记忆,述说着荣光,激扬着铁血丹心的豪迈,全面呈现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展现强军十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艺术之美和思想之美,滋养着观者的心灵。
8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5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从7976件来稿中评选出472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连环画、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气息描绘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进的伟大进程,成为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视觉见证。
一
展览紧紧围绕建军95周年主题,展陈布置以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为主体脉络,各艺术门类穿插交汇。
南昌起义,不仅是党史军史上生动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识,也是美术家倾情表现的题材。莫朴、黎冰鸿、蔡景楷、罗田喜等几代艺术家都有经典作品传世。年轻画家赵大千在表现这一事件时,没有单纯地以图证史,而是把当代青年对历史的主观感受作为艺术表现的情感支撑,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历史事件情境的设置,均带有当代人文的审美经验。这一点,在张恺桐的中国画《洪流》中同样有明显体现。作品以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用小推车为前线输送物资这一事件为创作背景,运用大透视效果构成画面。大面积的红色,渲染出支前人民如滔滔洪水般奔向前线,表现了革命队伍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对于宏大历史叙事性的图像而言,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表达,验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绘画功力,还有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对创作题材的深厚情感。从《而今迈步从头越》到《革命理想高于天》,再到《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画家沈尧伊把长征这一情结融入生命、深入骨髓。《雪山铁流》延续他以往的写实与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相结合的手法,以细腻的人物形象刻画、丰富厚重的油画色彩,使画面交织着直抵内心的力量。
注重革命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表达与发掘,将视觉艺术和思想深度、文化底蕴等相结合,来揭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密码,这种审美价值和精神品格,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之根本。张庆涛的油画作品《执旗的战士》,构图饱满,在细节处理和个体形象的刻画上深入细致。血色染红的山河,一位勇猛的骑兵战士,坚毅冷峻的眼神,传达着昂扬的斗志。画家精心营造的豪迈、悲壮氛围中,形成一种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凸显人物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将重大历史事件以微观视角和诗意方式进行呈现,是许多艺术家探索的方向。邵亚川、杨丽珍的《欢庆抗战胜利》,色调明快、画面丰富,欢腾的人群、招展的红旗,细腻表现延安军民欢庆抗战胜利的场景。郎钺的雕塑作品《红色娘子军》写实与写意相融,生动塑造多位女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李传康的《光荣花》与谢雪峰的《红嫂》等版画,刀法稳健而扎实,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姿态自然,着力展现人民群众敦厚淳朴的形象与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
二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新时代。此次美展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现实题材作品,占据多数。其创作触角或是伸向雪域高原、万里海疆,或是深入潜艇舰船战车等先进武器装备,或是歌颂时代楷模人物,或是描绘火热军营生活……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五彩缤纷的强军画卷。
边防军人英勇无畏、刚毅铁血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赵晓建的中国画《界碑》在传统构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基础上,用写实手法与传统水墨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刻画戍边战士阳刚英勇的神态,体现新时代革命军人刚毅顽强的品格,为军事美术赋予了现代性。黄芸的油画《海防线》聚焦海防官兵,以遒劲笔触再现我边防战士捍卫国土的责任担当。丁毅的水彩画《边疆卫士——巡防皮斯岭》通过细节刻画,着力体现边防军人执行巡逻任务的艰苦。此外,何永兴的《昆仑赤子》、杨斌的《青春洒在边防线》、刘红杰的《界碑》等作品,注重肖像的典型性与绘画的表现性相结合,将边防军人的血性胆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聚焦练兵备战,提高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是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庄严使命。窦鸿、王荣的《先锋营》聚焦先锋模范部队,以群像的塑造方式,表现实弹发射演练成功后参训官兵欢呼雀跃的生动场景。张蕊的《穿越与超越》、钱美丽的《空降兵之雄风》、尚奎元的《南站备勤》、王利军与吴跃胜的《蓝色盾牌》、王一帆的《紧急驰援》等中国画,抓住了士兵训练或执行任务的某一瞬间,刻画官兵勇猛坚毅的性格,展示当代军人矢志强军、敢打必胜的精神风貌。
一面军旗,鲜血染红;一抹红色,信仰永恒。肖伯红的中国画《那一抹红永不褪色》,刘少宁的《清澈的爱——青春誓言》、康东良的《训练日》、庄洪生的《惊梦系列之三》、周末的《和平使命》、邓毅的《蜕变》、邹积平的《勇往直前》等油画作品,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导向,以丰富的艺术语言,凸显作品的力量感和生动性,勾勒广大官兵忠诚向党、军魂永驻的政治品格,充分彰显人民军队是一支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陈琳、祖伟威的中国画《和平方舟》,用厚重的笔墨描绘海涛磅礴、舰船威武之气势,充分展现中国海军海上救护和国际人道主义救助救援的风采。续鹤贤的油画《中国兵——为天下安宁》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刻传达中国军人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
与之前的宏大表现相比,时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对军营基层生活的深入开掘,“兵味”跃然纸上。侯天白的《嘿!姑娘》、张逸伦的《示范》、吴斌的《校园周末的联合作战》等油画作品,让我们体悟到兵心兵情。张小磊的《扶贫行动——今年果实格外甜》、赵猛的《石榴籽》等中国画作品,用唯美的画面、清新的格调,展现了情同鱼水的军民关系。
本次展览中,雕塑虽没有太大的体量,但材料语言比较新颖。比如,用钢铁的金属特性表现士兵坚韧勇猛的品质,用木头与雪的对比展现艰苦环境下官兵的顽强意志与坚定信仰。谈强的《神枪手》,张戈、李雪的《前进·前进·向前进》,王东、刘芳的《反恐尖兵》等雕塑作品,将材料与艺术语言巧妙结合,尽显军味、兵味、战味,赋予“练为战”“战必胜”更为深层的意义。
三
全军美展从1957年第一届始,迄今已举办15届,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创作与展览机制,为优秀军事题材美术作品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随着多元化文化语境的形成和新媒体的崛起,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作品的形式也愈发多样。自从第12届全军美展引入实验艺术后,现代媒介材料成为军事题材美术开阔思路、勇于探索的突破口。第13届、14届全军美展出现的装置、影像,更是丰富与发展了军事题材美术的表现方法,使其拥有更广的探索空间,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和当代性。
本届展览中,“艺术+科技”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夏荷生、许仲明、夏鸣的装置作品《科技强军》通过高科技手段,将队列与飞机、导弹、舰艇等当代先进装备以及战士形象,整合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在声光电的配合下,形成一个富有动感的壮观场面,立体展现我军陆海空天协同作战、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此外,《战士》《炮弹》《记录者》等作品在新语言、新材料、新表现形式方面,也令人耳目一新。
聚焦军队建设新成就,表现军事科技新发展,是本届美展的重要主题。《潜艇舱,我的世界》是葛炎新水墨语言探索的成果。画面中除了管道、仪表、大大小小各种阀门组成的钢铁丛林及黑暗中隐现的狭窄通道外,并没有表现具体的人,而是用昏黄灯火映衬出鱼雷舱前年轻潜艇兵的身影,于黑白效果中赋予作品一种强悍不屈的灵魂。张卉、申东的《征途》抓住综合材料绘画特有的丰富质感与全新的表现手法,将2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置于同一画面,以丰富饱满的色彩表现与细微准确的情绪把握,生动诠释元勋的奉献精神。李焱的《大国深蓝——黄旭华院士与中国核潜艇》、张镭赋的《向祖国人民汇报》等油画,夏晓云的水彩画《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了科技强军主题,呈现浓厚的家国情怀。
用今天的媒介材料追寻昨日的故事,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追思,也是精神血脉的赓续。《追寻》作者王雷与盖纯钢通过一针一线精心编织出的红军军服、军帽和草鞋,赋予常见物品新的艺术内涵,是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全新阐述。
为历史筑丰碑、为时代与英雄塑像,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构成军事题材美术的精神骨架和风格底色。展览中还有一些作品,或用饱含崇敬的笔触讲述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故事,或以“抗洪抢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抒唱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时代赞歌。
综观这届展览,除了时代性强、参与性广、内容丰富、青年创作力量突出之外,艺术语言的创新也是展览的亮点。这一方面说明,军事题材美术在多年的发展中,充分尊重艺术创作与传播规律、随时代变化自身不断拓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以人民为中心”“为官兵服务”的创作导向是其不变的灵魂。当下,在自信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深入挖掘军事题材美术的文化内涵,使其真正满足基层部队的审美需要,助力培育顽强战斗精神、激发官兵战斗豪情,同时能够让“全军美展”这一展览品牌持续平稳地延续下去,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