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办成一件“小事”很难
在第77集团军某旅副教导员覃俊光看来,为女儿覃玲紫办理入学手续本应该是一件“小事”。然而,为了这件“小事”,他奔波了一个多月。
前些年,覃俊光随部队移防至西藏高原,他的妻子和女儿则留在农村老家生活。眼看女儿即将到了上学年龄,覃俊光又担心起子女教育问题:“让女儿留在农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她接到驻地,怕女儿无法适应高原气候。”
去年年底,一则喜讯传到高原军营。该集团军出台规定,在高原服役的官兵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入住集团军在该市统建的公寓住房,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难题。凭借在部队的优异表现,覃俊光成为首批享受这一政策的高原军人。
按理说,有了政策支持,事情不会过于复杂。可当覃俊光将妻子和女儿接到这座城市后,却不禁犯了难:对于这个“新家”,他并不熟悉。办理入学相关事宜应该找哪些政府部门?这些部门的“大门冲哪边开”?到了相关部门后,又应该携带哪些手续,哪些具体科室经办?
无奈之下,他只能打电话向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旅人力资源科求助。然而,人力资源科干事从未经办过此类事宜,只能让他逐一去几个可能有关的单位“碰碰运气”。
几经问询,覃俊光终于得知了具体办事流程。但遗憾的是,覃俊光提交的一份审批材料中内容有误,只得乘机返回高原军营,重新开具相关证明材料后,又马不停蹄地再次来到该市。
经此一事,覃俊光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某市入学事宜办理流程攻略”,发布在局域网论坛上供战友们参考,引起不少官兵围观。
“随着部队转隶移防,我们服役和家人生活基本不在同一个地方,想办个事大多需要两头跑。”在这份“攻略”末尾,覃俊光说出想法:“咱们部队要是能够像地方一样,在别的城市设立办事处,事情就简单多了。”
没过多久,覃俊光的美好愿望竟然照进现实了。
其实,很多事情没那么复杂
官兵们的“吐槽”,引起该集团军党委一班人的注意。在他们看来,事情不应该那么复杂。
“近年来,本着切实为基层官兵帮困解难的原则,集团军党委积极与所属部队所在的各市区政府部门展开共建,达成了包含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涉军维权等在内的一系列双拥共建协议。”该集团军领导拿出一份份拥军惠军政策文件介绍,“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团军党委的积极推动,为官兵依法享受惠军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何在末端落实中官兵还会遇到各种问题?”谈及基层官兵在异地办事中遇到“门难找”“事难办”“多头跑”等问题产生的原因,该集团军领导认为,“主要还是军地办事机构有别,以及各地区办事流程差异所致。”
“比如,在部队办理子女入学事宜,官兵们都知道去找人力资源部门。”该集团军领导说,“可到了地方,根据教育部、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不同地区的政策不尽相同。”
“其实只要熟悉当地政策,办成事并没有那么难。”该集团军领导坦言,“问题的‘堵点’恰恰在这里,基层官兵获取信息难,去异地办事大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官兵提出‘设立办事处’的想法启发了我们。”该集团军人力资源处处长刘元勋说,“既然各地区的政策不同,为何不让熟悉本地区政策的集团军所属部队充当‘办事员’,依托他们与地方有关部门及当地其他驻军单位搭建起桥梁,协助官兵办理相关事宜呢?”
于是,首个“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试点,在该集团军驻某市部队中成立。
如今,官兵办事只需要打个电话
“说是联系点,不过是归属在我们科名下的一部值班电话。”承担该集团军“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试点任务的某旅人力资源科科长邰二东坦言,“千万别小看这部电话,它能够解决大问题。”
正说着,邰二东案头的那部电话接连响起。
第一个求助电话来自驻渝某旅干部张彤——他的小孩需要办理入托手续。可是张彤目前正在代表旅队参加某比武竞赛不便抽身,因此想委托邰二东帮忙代为办理。
随后打来电话的是正在院校参加培训的某旅上等兵刘澄——几天前,他的父亲与用人单位发生了劳务纠纷,因此希望“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能够帮助处理这起涉军维权问题。
第三个电话来自驻藏某旅二级上士陈江涛——此时他正在执行某演训任务,想请“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协助他的母亲办理某项市政业务。
放下电话,邰二东当即和几名干事“兵分三路”:一路直奔驻地教育部门协调张彤孩子的入托事宜;一路会同市劳动局工作人员,前往刘澄父亲的用工单位进行协商;另一路则赶到陈江涛家中,将他的母亲接到政府办事大厅……
几天后,3件事情全部办妥,3名官兵打来电话致谢。
“基层官兵常常是身不由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处理个人及家庭事务。”谈及“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设立的初衷,邰二东有感而发,“官兵后方的家务事,关系到基层一线的战斗力。我们累一点没关系,不能让战友们既在部队流血流汗,又要为家中的事情分神分心。”
小小“联系点”,正在形成大合力
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该集团军所属13个“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相继成立。
然而,工作启动不久后,某旅人力资源科负责人黄涛遭到官兵质疑。
“同样是家属随军就业安置,为啥其他旅的军嫂能进好单位,我却不行?”面对一名军人家属的责问,黄涛感到很委屈:为了这名军嫂的就业安置问题,他没少下功夫,单是驻地所在区县人社局,他就跑了不下四五趟。
“各地区政策不一样,就业形势也不同,其实你这份工作已经是我们能够协调到的最好岗位了。”在黄涛的一番解释后,这位军嫂脸上依然难掩失望。
在随后集团军召开的为兵服务工作阶段性推进会上,黄涛就此事作了汇报,引起集团军党委一班人的重视。
“面对部分现实问题,单凭一名干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妥善解决,必须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这正是我们探索为兵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该集团军领导话锋一转,“要说‘属地’,集团军所戍守的祖国西南,不正是我们作为党委机关履职尽责的‘大属地’吗?”
基于这种理念,该集团军人力资源处也成了“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中的特殊一员:他们一方面主动挑起驻某省“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的责任,负责搭起基层官兵与该省各政府机关部门间的桥梁;另一方面细化规范具体办事程序,提出“小事琐事各点位自行办,大事难事上交军里办”的工作思路,使各“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开展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作为“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该集团军人力资源处打响的首场“战役”,是破解军人家属随军就业安置岗位良莠不齐的问题。
为此,他们积极联系走访省内多个政府部门与用工单位,最终达成一系列优待安置协议。仅半年时间,该集团军协调2名军嫂完成带编安置进入国企,帮助41人安置到驻地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就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那名军嫂。
“虽然这只是万千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但体现着集团军党委机关的大决心:为官兵服务必须要做到事不避繁、事事上心。”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刘元勋直言,目前的探索只是开始,“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未来任重道远。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划与更多的省区市地方政府和驻军单位深化为兵服务属地化管理合作机制。”刘元勋说,“基层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军人家属遍布祖国各地。我们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他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都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家。”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图①:第77集团军某旅干事、“为兵服务异地联系点”联络员李永城(右一),带领战友到正在高原驻训的战士杨志伟家中,帮助其母亲解决家庭难题。
蔡从润摄
图②:在一系列政策保障下,官兵及军人家属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越来越好。图为第77集团军某旅干部冯棚一家三口在驻地团圆。
王国文摄
锐视点
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
■仇 超
习主席指出,要坚持士兵至上、基层第一,真正关心关爱官兵,始终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各级“如何待兵、怎样带兵”有着深刻启示。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军队如何发展、官兵成分如何变化,服务基层的主题永远鲜活,服务官兵的情怀永远炽热。毛泽东主席曾在古田会议之后总结了7条带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各级“关心战士,体贴战士”。这既是我军性质本色的体现,也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重要法宝之一。
关爱官兵就是培塑战斗力,心系基层就是心系打胜仗。近年来,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各级在为兵服务、纾困解难上下了不少功夫,办成了很多让部队期盼、官兵点赞的实事、好事,解决了一批让基层犯愁、让军属挠头的急事、难事。种种暖心之举,增强了基层官兵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为兵服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两地分居、子女养育、家属就业、亲人患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基层官兵,牵扯着他们的精力,制约着部队战斗力建设。为兵服务工作就应该回应官兵关切、满足官兵诉求。
第77集团军积极探索为兵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集单位之力、聚众人之能、联军地之手,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有效解决了官兵在办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将实事办实,激发了官兵爱军精武的动力,推动了部队战斗力建设。
“将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基层是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基础。平时亲如兄弟,战时生死相依;今天有求必应,明天一呼百应,这样一支部队,战场上必将是一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劲旅。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需要广大基层官兵共同努力。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对基层多一分热心,基层就多一分心热;对士兵增一分真情,士兵就添一分干劲。以“热心”换“心热”,以真情换真心,就一定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