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诗意的张扬与理性的建构

——近5年军旅诗歌及理论批评一瞥


■朱向前 徐艺嘉

盘点近5年的军旅文学概况,笔者发现,除小说、报告文学成就斐然,诗歌及理论批评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颇为可观的创作成绩。

先说诗歌。

在诗歌领域中,刘立云、王久辛、曹宇翔等实力派诗人笔耕不辍,作品保持着较高水准和较大影响力。他们的诗来自生活最深处的挖掘,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军人内心世界艺术地表现出来。王久辛的《蹈海索马里》秉承了他抒情长诗的创作风格,以热烈饱满的情感和铺陈渲染的语言,彰显了中国军人的牺牲和担当精神。曹宇翔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长诗《黄河诗篇》,重在呈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底色,磅礴的气势和精微的细节,展现出诗人强大的题材吞吐力和创造活力。

近年来,刘立云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先后创作了《金山岭》《上甘岭》《一个人和一面碑》等颇有分量的长诗,出版了《大地上万物皆有信使》《刘立云诗选》和《金盔》等3部诗集。刘立云的诗歌语言质地坚实而有力度。他的诗浓墨重彩抒写士兵的生活和形象,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积淀深厚的底蕴、气质和精神。其中,《上甘岭》堪称气象壮阔的战争史诗的缩微版。诗人以多维的视野、人类性的眼光,书写战争背后的人性与精神内涵,探索战争本身残酷又复杂的历史奥秘,传达了尊重生命、思考人生、追求正义、捍卫和平的崇高理念。《金盔》收录了刘立云35年诗歌创作的精华,分为《方阵》《营盘》《高处》《芳华》4辑,既是一次多年创作的整合,也是一次创作灵感的集中爆发。诗集用一种火焰般的语言和饱含热泪的深情,把军营中的点点滴滴细腻而多维地搬运到纸上,写出军人真实的心灵感受,表达出新时代军人的追求、思辨和梦想。

老诗人峭岩擅作长诗,近几年有一百多首诗歌作品问世,其中最受关注的有《写给祖国的圣词》《七月!七月!》等作品,这些诗歌建构起一种与时代同步的诗意而深沉的表达。诗人善于发挥长诗承载社会和时代精神的文体优势,充分驾驭长诗的宏大叙事架构,通过绵延不绝的抒情渲染、跌宕起伏的情节造势、别具一格的语言方式,体现出大气磅礴的创作风貌。尤其在表现百年党史方面,他的诗歌将叙事性、思想性和抒情性很好地融为一体。杜志民潜心于军旅诗的创作,并对军旅诗的意蕴和技巧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近年来,他先后发表组诗《八月前沿》等作品,激情迸射,兵味纯正,可谓宝刀不老,体现出军旅老诗人的强大后劲。

诗歌领域的中坚代表如姜念光、丁小炜、陈灿等几位诗人,他们不懈创作,持续攀登军旅诗歌高地。姜念光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姿态对军旅诗展开深入探索。他是在大量阅读中西方诗歌的基础上,展开有方向、有目的、有难度的军旅诗写作。深厚的现代军事知识储备以及对战争的深刻理解,支撑他的诗歌创作主动对接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在书写新的军旅生活方面具有显著优长。他的诗歌理念、节奏和语言具有强烈的现代属性,他的文字在钢铁质地和光泽之外,还带有鲜明的美感和哲思的意味。在短促的句子当中能体味到诗人对古典文学营养的汲取,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深广而驳杂的思考。

近两年,在中国诗歌界,《强军,强军》和《岁月青铜》是受到较多关注和好评的诗集。两部诗集的作者刘笑伟有着扎实的部队基层体验,丰富的任职经历使诗人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诗人的诗歌创作紧密跟踪我军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近距离观察并准确触摸到我军现代化进程的脉动。尤其是《岁月青铜》,共计77首短诗,诗集中的句子将鲜活的军旅生活铺展在读者面前;诗句短促、严整,将鲜活的诗意、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连接起来,并和诗人的军旅生涯融为一体,这使得他的诗歌有了青铜的质地和底色;既让读者感受到摧枯拉朽般的宏阔场面,又能看到熟稔而精微的军旅生活细节。这是诗人的情思在飞扬,也是战士的青春在燃烧。

丁小炜的诗歌创作试图建构起一种宏大而深远的精神世界。长诗《筑梦强军》清晰地勾勒出打造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的壮美画卷。反映人民子弟兵勇敢战“疫”、逆行不退的诗作《信任》,用诗情观照这支军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英雄精神激发力量,给读者以持续的慰藉和力量的支撑。陈灿是典型的从基层连队摸爬滚打出来的战士诗人,也是曾经在战场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勇士。他的诗句带有新鲜、热血、青春的气息,散发着硝烟味儿和兵味儿。近年来,他相继有《士兵花名册》《怀抱受伤的时光》《窗口》等诗集出版。陈灿的诗歌主线是坚定的,从前线的猫耳洞到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再到捍卫党纪国法尊严的纪检监察战线,他的诗歌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和战士情怀。

正在崛起的军旅诗歌“新生代”中,艾蔻、雷晓宇、朴耳、王方方、董玉方、李庆文、许诺、董庆月等年轻人为军旅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惊喜。这些青年诗人的文化起点高,自我学习和超越能力强,对军营日常生活的感悟力和敏锐度都令人可喜。他们刚走上诗坛就有能力在《人民文学》《诗刊》等重要刊物连续发表组诗,显露出极佳的潜质。《诗刊》创办的“青春诗会”是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向往的成长平台,艾蔻、雷晓宇和朴耳接连被吸收为“青春诗会”学员,显示出军旅诗歌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良好局面。

女诗人艾蔻把目光投向历史纵深,笔下再现的战争和历史有了新的生命境界。书写当下的军旅生活时,艾蔻的情感通透自然,进入诗中的情、景、物都是触动她情感和思考的普通事物和日常经验。近年来,雷晓宇的组诗《风雪记》《大地上的箫声》《列兵日记》《薄雾》等相继在《诗刊》《解放军文艺》和《人民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出版有诗歌专集《雪山入梦》。作为80后军旅诗人,他的写作与传统军旅诗歌不同,有一种别样的气质。他的诗歌兼具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法的优长,在刚健雄浑之外呈现出悲悯、博大与神秘的底蕴,这得益于他较强的自省意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钻研。朴耳试图对军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进行迥异于他人的“陌生化”艺术加工,尤其善于把捕捉到的有意味的军营生活与自然流转、四季轮回联系在一起。她的《黄昏伞》《良田》《星星连》等作品,用极富想象力的意象和诗句带领读者体悟别样军营。董玉方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念念不忘军旅诗创作。他的歌词创作和军旅诗歌一样,以强烈的散文化的叙事和抒情气质,令人耳目一新。

再来谈谈理论批评。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隆重推出。这是主编者带领两个学术团队持续研究近20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全书以近90万字的体量,全面梳理、总结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等传统文体,以及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的成就、经验和局限。全书的最后,还附录了260余位作家的小传和一个近8万字的军旅文学年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当代军旅文学的资料谱系。与此同时,该书主编及其团队还开启了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的遴选、编辑与出版。此外,该书主编对军旅文学始终保持“在场”的观察和追踪,撰写了多篇军旅文学的年度综述。在此基础上,又主编了11卷本《新锐军旅作家“向前”丛书》和年度军旅文学选粹,“选粹”迄今为止已连续出版了4年。由我们合作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徐怀中论》近两万字,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徐怀中的创作风貌与文学特质。该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发表后,即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汪守德近年来在理论批评领域持续发力,为军旅文学乃至范围更广的当代文坛留下许多及时的跟踪、观察和思考成果。他将重要军旅作家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不仅对单篇作品多有评述,还在《神剑》杂志开设专栏,以“重读”为题,细致剖析多篇军旅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经典作品,赋予其新的阐释和意义;还陆续写下了《筚路蓝缕 绝代风华——新中国70年军旅戏剧概观》等对军旅文坛有着宏观判断及把握的理论批评文章。此外,他对地方文坛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京剧、地方戏等多个领域有所关注,对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规律、审美范式均有所涉猎、钻研和推敲。2022年,汪守德推出《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一书,以作家、编剧周振天的创作为审美对象,全方位地回顾、描述周振天的创作成果和艺术风貌。这部38万字的理论著作以专章的形式,对周振天各个门类共53部作品进行了“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和阐释,以期探索文学和影视艺术规律。除却理论批评家的身份外,汪守德在诗歌创作和评论方面亦有建树。他写诗、评诗、鉴诗,《诗情,在历史的隧道里激荡》一文评点晏子的长篇散文诗《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诗情洋溢、兴味盎然,体现了他在诗歌方面高超的理论修养。

傅逸尘近年来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面的建树和成果颇丰,堪称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新锐。他的观察视角全面且敏锐,持续梳理军旅文学的发展脉络,及时追踪作家作品态势。2018年,由傅逸尘编著的《“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出版,这是文学界第一部系统性研究、命名、评论、推介“新生代军旅作家”的专著,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阅读参考与学术资料,有效且有力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2021年,由傅逸尘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新高地军旅文学丛书”第一辑面世,包含4部长篇小说。这一丛书拓展了军旅文学的题材边界,在叙事伦理、风格形式等层面都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寄寓着编者和作者对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认同与自觉,助推新时代军旅文学呈现新的文学风景,攀上新的文学高地。此外,他的另一部评论著作《文学场:反诘与叩问——新笔记体批评》在批评的文体意识、批评形式、语言与精神向度上进行了独特探索与尝试,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关注与好评。本书是傅逸尘近年来文学批评新尝试的成果结集;文体新颖,个性鲜明,文字散文化,强调批评的文学意绪与审美趣味;尤其是借鉴了中国古典文论中“笔记体批评”的形式与概念,与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相融合,提出并实践一种富有新意的“新笔记体批评”理念;强调批评家的现场感受、直觉判断与即兴思考,尽可能地保留阅读痕迹和思想路径;迥异于学院化的论文程式,呈现出一种鲜活、生动、开阔的批评文体和审美风格。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文艺评论专版已经成为军旅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的重要阵地;每年都约请评论家对本年度的军旅文学创作分文体进行综述和盘点,“军旅文学年度盘点”已经成为观察、梳理、总结年度军旅文学发展态势和各文体创作情况的重要窗口。“文艺观察”“创作心语”“佳作读评”“锐视点”“笔谈”等特色栏目,刊发了大量军旅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等方面的理论和评论文章;及时发声,加强引领,对于新时代军旅文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评论支撑;巩固、拓展了军旅文艺评论的阵地,也发现、培养、扶持了一批年轻的文艺评论人才。

整体而言,近5年的军旅诗歌及时、生动地抒写了新时代的军旅生活、军人形象,收获了一批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未来可期的新锐诗人;理论批评及时跟踪、勉力探寻、整体把握新时代军旅文学的发展脉络、创作经验和审美新质,在新人新作的引导和推介、文学史写作、批评范式的建构以及经典化方面都取得了扎实推进和可喜建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