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夜拍“雪如意”,到国家速滑馆 “冰丝带”体验“最快的冰”,乘坐京张高铁参加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冬奥会留下的丰厚遗产正被逐步开发利用,给广大群众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体验。当然,北京冬奥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还远不止这些。
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首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盛会。做好“后冬奥”这篇大文章,实现北京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还有很多领域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
冰雪如镜,映照精神永恒。“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北京冬奥会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文化财富。它是体育战线乃至全国人民的一面新的思想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标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在“后冬奥”这篇大文章里,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这其中,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又是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依托。可以看到,在北京冬奥精神的背后,蕴含着无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展现时代风貌的动人故事。生动讲述这些故事,就是在传播北京冬奥文化,就是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在接下来的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以这些故事为素材,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北京冬奥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向全社会各行各业拓展,不断催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新篇章。当然,这些故事不仅要面向国内,更要面向国际,要让全世界更多人通过这些故事,看到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感受到中国精神的时代魅力。
文化力量的展现,依赖于文化触角的延伸与拓展。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蕴含丰富中华文化元素的冬奥场馆、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喜庆祥和的“雪容融”……都在无声传递着博大精深又别具神韵的中华文化。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冬奥会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汲取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经验,积极传承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成为众多与会嘉宾的共识。可以说,北京冬奥文化是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成果。在“后冬奥”这篇大文章里,我们应该继续充分挖掘利用冬奥文化资源,让北京冬奥元素不断向其他文化领域延伸,并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将冬奥文化融合于博物馆文化。除了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还拥有200多家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北京还拥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3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如此丰富的文博资源,为传播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提供了非常宽阔、极具影响力的平台。将北京冬奥元素合理融入其中,既有利于传播北京冬奥精神,也有利于展现这些文博资源的时代感。再比如,2021年12月,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正式揭牌并向全球发布,成为世界上第三所由国家政府决定成立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据了解,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建设成为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传播的重要载体、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以及全球领先的奥林匹克运动科技创新中心和引领奥林匹克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地。可以预见的是,积极推动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建设发展,必将使得北京冬奥文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延伸效应。
作为一种体育文化遗产,北京冬奥遗产的开发利用,最终惠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进一步夯实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物质基础,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从冰雪运动 “南展西扩东进”,到南方不少地区修建的冰雪设施,再到浙江、贵州、湖北等地实现冰雪旅游人数年均10%左右的平稳增长……可以看到,冬奥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的内容,冬奥在健身理念与实践层面引导全民健身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从刚刚过去的第14个“全民健身日”和从今年4月28日启动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广阔前景。在“后冬奥”这篇大文章里,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在训练场馆、专业人才、科技研发、赛事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必将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持续注入活力。
做好“后冬奥”这篇大文章,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相信通过多方协作与共同努力,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持续影响将化作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冬奥红利”。冰雪画卷,正在向着未来不断为我们呈现新的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