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55秒,合格!”
李雨洋终于养好脚伤重回3000米跑训练场,我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3个月前,我带领连队在野外驻训地进行奔袭训练。山路崎岖难行,刚过半程就开始有人掉队。眼见队伍越来越散,我招呼各排收拢人员、保持队形。
这时,我注意到列兵李雨洋踉跄的身影,于是上前询问情况。他喘着粗气说:“指导员,我刚才在乱石堆上扭了一下脚。”我让他停下检查伤势,没想到他深吸了一口气,大声说:“指导员,我能坚持!”
这份坚定瞬间感染了我,我扯开嗓子朝队伍喊:“李雨洋轻伤不下火线,看谁没伤没病还好意思掉队。”大家齐刷刷望向李雨洋,随后纷纷加快脚步,最终全连的成绩远超预期。
事后,因为觉得李雨洋精神可贵,我在点名、连务会、训前动员等各种场合对他大加表扬,上教育课讲到战斗精神时必拿他举例。在我持续表扬中,李雨洋在训练场上越来越积极,全连官兵的训练热情也渐渐高涨。
突然有一天,我接到卫生连军医的电话。他告诉我,李雨洋距骨损伤,要停训疗养,并提醒我平时要多关注战士伤情。看着拄着双拐回连的李雨洋,我疑惑不已,明明在训练场上生龙活虎,为何一下子伤得这么重?
在我的追问下,李雨洋终于说出实情:“我的脚伤一直没好……”原来,他在扭伤时就疼痛难忍,勉强撑到了终点。他原本准备立即就医,但我的表扬不期而至,再加上战友热烈的掌声和钦佩的目光,让他不好意思开口再提伤情,只能白天强撑着参加训练,晚上偷偷敷脚抹药。直到实在坚持不住,他才一个人悄悄去了卫生连检查。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一向推崇“好兵是夸出来的”,平时一旦发现好人好事就第一时间表扬。而且为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还会将官兵的闪光点放大,在人多的场合高频次宣扬。从连队官兵的反应来看,我的目的无疑是达到了,但当事人的感受却被我忽略了。
随后我找到经常被表扬的战士谈心,果然发现了问题:通信技师吴振佳为人老实、不争不抢,经常被我表扬高风亮节,结果他有正常诉求也不好意思提;班长闫明朝考核前自觉加练体能,我发现后号召官兵向他学习,导致他天天加练而精神不振;战士周帅博帮战友理发,我一再表扬他服务意识强,这让他的休息时间经常被排队理发的人挤占……
适度的表扬是激励,过度的表扬就成了负担。我只看到了战士展现出的优秀品质,但很少关心他们背后的付出,也没考虑到一再高频高调表扬,会使他们陷入无力承受却又不得不为的境地,只能努力维持我帮他们立起的“人设”。
表扬也要讲究“时度效”。在这之后,我开始注意表扬的分寸,不再事事处处大张旗鼓宣扬,而是根据官兵的性格特点、付出程度、承受能力以及事情本身的价值,在适度的范围采用恰当方式进行表扬,以期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我发现,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竖起的大拇指,不仅能很好地传递我的赞赏,也同样能激发大家奋发干事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