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计划已报上级审批通过,人员装备全部安排妥当……就在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官兵整装待发之际,突然接到机关下发的紧急通知——修改行动方案,增加庞鹏的课题。
庞鹏是谁,他的课题有何特殊值得如此劳师动众?
事实上,庞鹏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也非专家大拿,只是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此次任务开始前,他正在外参加某联合演习。在此过程中,他发现某新型装备在高山峡谷和山地丛林地域使用时存在偏差。他原本想将这一情况记录在案,归队后再慢慢汇报,没承想刚一回营,就得知保障队即将赴高原执行勘察测绘任务。“真是瞌睡来了递枕头!” 庞鹏没有多想便提出申请,“既然要赴高原执行勘察测绘任务,能不能趁机成立课题组,研究装备产生偏差的原因?”
出发在即,拒绝庞鹏的申请合情合理,而接受庞鹏的提议则意味着要重新安排准备工作,此前的辛苦忙碌大多成了白费功夫。面对这样的情况,队领导不仅没有责备庞鹏“多事”,还召集技术骨干对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最终决定支持庞鹏。
“庞鹏的提议来自一线的实践,我们要尊重专业人员的专业意见。”队务会上,面对大家的不解,队长邓永兴的话一针见血,“这不是一台装备的小毛病,而是攸关战斗力建设的大事情。”
为此,队里专门成立了“某新型装备试验专班”,指定庞鹏为负责人。在后续任务中,他们与勘察任务组密切配合,在雪域高原上采集了大量数据,并与国防科技大学专家学者联合撰写研究报告,为该新型装备性能改进提供了建设性参考方案。
因为一个人的提议改变已做好的方案,在这个保障队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我们的意见,领导都很重视。”庞鹏告诉记者,在党委一班人那里,“尊重专业人员的专业意见”“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建议”不只是说说而已。
“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显现、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察觉。因此,一线官兵的意见建议是党委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该保障队政委董建君说,“领导干部要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而且有助于发现人才、挖掘科技人员潜力。”
2021年初,该保障队决定对某项兵要地志项目进行升级完善。然而,半年多过去,项目研究遇到瓶颈,技术问题无法破解,加之人员调整,这项任务俨然成了“烫手山芋”。
队领导为此十分发愁,甚至有人提出暂时搁置。就在此时,一直在项目组默默无闻的参谋何云忠打破了沉默:“地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有不少成果,可以考虑向他们借力,也许会有所帮助。”一语惊醒梦中人,对照何云忠此前搜集整理的40余份相关研究资料,队领导和团队成员研究决定,与地方专家学者展开深度合作。
随后,邓永兴带着何云忠线上线下寻访名师、调动资源托人介绍,几经周折终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取得联系,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保密协议。由于“外脑”的介入,该项目“起死回生”,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
“我当时真的是兵要地志研究领域的‘底层人员’,如果队领导认为我人微言轻,无视我的提议,这个项目也许就不会成功推进,更不可能有现在的我。”如今已成为项目负责人的何云忠,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感慨颇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单位领导没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雅量和格局,部属就很难有成长的空间。”
领导开门纳谏,官兵奋勇争先。那年,该保障队建立某型数据完全通用融合系统,起步就遭遇挫折。团队束手无策之时,助理工程师谢盛陶大胆说出一个想法,虽然只是初步设想,但帮助大家打开了新思路,谢盛陶也一举成名。
“不论职务高低,只要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战斗力建设有益就应采纳。” 董建君介绍,近年来,该保障队通过“集众人之智,采百家之长”,先后完成多个重要项目的建设,有30多名年轻骨干立功受奖。
记者感言
尊重人才须从尊重意见做起
■马嘉隆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强调,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落实这一要求,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有的单位为基层官兵帮困解难,有的单位改进机关作风,而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则是从乐于接受官兵意见做起。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即使从事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人看到的情况往往也有所不同。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党委领导坚持尊重人才、相信人才、依靠人才,认真对待一线官兵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在遇到问题时惯于问计官兵、集思广益,不仅体现了知人善任、有为有位的良好风气,也真正把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
干事创业靠的是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怕就怕有的单位个别领导自恃高明、无所不知,无视官兵智慧,搞“一言堂”和“拍脑门决策”。如此这般,何谈激发创新活力动力呢?尊重人才,不妨先从尊重他们的意见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