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斗的青春 诗化的人生

——读凌行正诗集《心中的歌》


■丁晓平

因为策划再版红色经典《志愿军一日》,我与凌行正老人成了“忘年交”。我没有想到,当年奋战在朝鲜战争前线的他被临时抽调回国,参加了《解放军文艺》组织的《志愿军一日》征文的编辑工作。而对当年的他来说,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竟然成长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其间,他创作出版了诗集《高原短歌》《洛桑丹增颂》、散文集《关山情》《江河赋》《神圣的珊瑚礁:南沙记行》等著作,成为“左手编辑、右手创作”的著名军事出版家。

更令我钦佩不已的是,退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比青年时代更富有创作激情,又陆续创作出版了散文作品集《岁月留痕》《戎行风景》《初踏疆场》《铁血记忆》《感念西藏》《遥忆察隅》和长篇小说《九号干休所》。2021年,鲐背之年的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战士和故乡》。今年,他将自己几十年来创作的短诗集合起来,汇编成《心中的歌》出版了,并嘱咐我写点评论文字。手捧他亲笔签名的诗集,我立即想起古人曹操的诗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凌行正1930年8月出生,河南省潢川县人。1949年高中毕业后,他背上背包,换上草鞋,伴随着解放全中国的隆隆炮声参加了革命,踏上了疆场。因为少年时代就酷爱古代边塞诗,无论是在解放战争的衡宝战役、广西战役战场上,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金城反击战的炮火中,古代战争诗歌的韵律一直伴随着他战斗的青春,鼓舞着他战斗的激情。他扛着钢枪、背着米袋子、挎着水壶,在烈日下、在风雨中体会到了“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的苦和乐;在艰苦的行军征途中、在向死而生的激烈战斗中体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和牺牲。正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的人生和精神得到了升华,他也不再满足于背诵这些古人的诗句来鼓励自己和战友们的斗志了,开始在坑道里、在充满焦煳味的残垣断壁旁、在敌机轰炸的间隙,拿起笔来写自己心中的诗,后来给《志愿军》报和《解放军报》投了不少稿件。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1957年4月,凌行正第一次在《解放军报》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在这首题为《琴》的小诗中,他把哨棚附近“爬过山岭”的电话线比喻成“琴弦”。他这么写道:“我们的生活是一首美好的歌/你就是伴奏这支歌曲的琴/在弦上跳出的每一个音响/都显示生活的节奏在行进。”诗歌是抒情的艺术。1958年7月,他奉命随部队离开朝鲜战场回国,在登上火车向站台上的朝鲜乡亲们挥泪告别时,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纪念章》。诗歌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当西部战线推过临津江/我们吃完最后一块干粮/阿玛妮在坍塌的屋檐下/扒出一罐黄豆送到我们伙房/当我在金城川畔中了流弹/阿玛妮撕破长裙为我裹伤/我一直珍藏着这片裙布/那上面交织着多少慈母心肠/今天,我们依依惜别/你又在我胸前别上纪念章/阿玛妮啊/我怎能抑制住热泪流淌/这玫瑰花一样的绶带/是我们鲜血凝成的结晶/这银光闪闪的纪念章上/镌刻着你两国儿子的形象……”这首诗后来收入由郭沫若题作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诗一百首》中。

诗言志。从朝鲜回国后,凌行正鞍马未下,征尘未洗,便随部队开赴西藏高原。在草原上、在雪山下、在牦牛帐篷中、在冰河边,凌行正的诗情再次被这片神秘、神奇的土地所吸引、所点燃。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中国文学(法文版)》《奔腾》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雪山下》《吃干粮》《燃烧牛粪的地方》《彭措湖,我的镜子》《一把青稞》等大量诗歌作品。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表现的主体是人。作为一名军旅诗人,凌行正始终把自己的感情聚焦于士兵、笔端对准军营,他的文字是高亢的、激昂的、铁血的,同时又是先进的、明快的、诗意的。

他1961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第9期的诗作《一壶水》,写的是一队跋涉于边境雪山的巡逻兵突遭暴风雪的袭击,一位年轻的战士因高原反应病倒了,呻吟着要喝一口水。可这时,大家的“水壶冻成了秤砣了”,一滴水也倒不出来。在茫茫雪山,到哪里去找到一根毛柴、一块炭屑,取一丝丝热气来化冰给战友服药呢?在这紧急关头,诗人笔锋一转,写下了生命的最强音:“班长握着水壶/笑声压倒风暴!/他迅速解开大衣/塞进滚烫的胸窝/胸前炉火起/火焰熊熊照天烧!/十二个战士十二颗心/十二万吨高级燃料/冰,化了/水,热了……”我相信读到这里,穿越50年的时空,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热烈的心跳,我们的眼睛怎能不被这样带着感情的诗句打湿?仿佛那冰疙瘩般的水壶也贴在了我滚烫的胸窝,我们的心中也燃烧起战友亲如兄弟的真情烈火,这份温暖和情谊、这种精神和品格,或许当过兵的人都有着深切的体味。

在《一壶水》这首只有44行的短诗中,凌行正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同时在末段又充分发挥诗人的想象力,采用富有诗意的夸张手法描绘了革命军人的战斗豪情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决心信心——“披风鼓起白帆/枪刺是不断的桅杆/手挽手,脚跟脚/这一队高原的航船/踏破了千里风暴……”是啊,有了这样生死与共的战友之爱,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的士兵?还有什么敌人不可战胜?

凌行正的这部《心中的歌》分“烽火硝烟中”“风雪高原上”“江河湖海间”三辑,共收入诗歌37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时间跨度很长,从1953年到2021年,接近70年之久。“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诚如他在后记中所言:“这些小诗,是在戎马倥偬中有感而发,信笔写来,但确是我心中的歌……今天,在我垂暮之年,我把这些小诗集结起来,只不过是想给过去的战斗生活留下只字片语。有诗在,历史并不虚无。”

的确,凌行正的战争经历和军旅人生就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在心中汩汩流淌、叮咚作响,始终清晰地印证着他生命中热烈、勇敢、坚毅、乐观、奋斗的军人特质,确立了他在军旅生活和诗歌创作上的思想高度、战斗气质和家国情怀,既有真情与激情的汇聚碰撞,又把诗歌技巧、真情简化并融入其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之中。在凌行正的诗歌世界里,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无论战场、阵地、岗位如何转换,始终以生命做笔,饱蘸着忠诚和担当,倾情抒发战士永远忠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倾力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