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大地,第79集团军某旅无人机侦察排官兵放飞无人机的样子,像极了威猛的猎鹰架在放鹰人手上蓄势待发。所以他们有时也被称为“放鹰人”,在沙场上延续着这一古老的名字。
一
雄鹰换喙,浴火重生。对无人机侦察排来说,涅槃之路每一步都刻骨铭心。
组建初期,训练处于无大纲、无教材、无装备、无器材的困境。
“不是因为看到了才坚守,而是坚守了才能看到。”回忆刚起步时遇到的困难,大家列了一箩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单就学科而言,机械工程、电子元件、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都要学习;硬件方面问题也不少,仅拿传感器来说,就有10多个问题亟待研究;书本里的很多名词,连听都没听过……
要“放鹰”,首先要会识“鹰”。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从零起步摸索前行,一点点积淀。共性问题难解决,他们召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推敲制订解决方案;没有飞行装备,他们买来航模,加班加点钻研操控技能、提升组装速度……
3个月过去,人人背熟数十张电路图、数百个飞行口令,摸索总结出“无人机训练四步法”,把原理摸了个门儿清,全排训练水平提升显著。
某新型无人侦察机列装该旅后,“狼烟”又在全排官兵的心头燃起。
但困难也随之而来。“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看不太懂。”手捧新型无人机的装备说明书,大家感觉到沉重的压力。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怕千万事。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训练场;为了测出复杂天候条件下的飞行数据,他们刻意挑天冷风大的日子试验,一待就是一整天……
入夜,营区笼罩在黑暗中,无人机模拟训练室却灯火通明。为了飞得更稳、更快、更准,他们设置复杂条件继续练习,对着书本精钻细研,不断优化操作流程,经常练到手指抽筋,看到眼睛酸胀。夜以继日的付出,让官兵们的能力不断提高,新装备列装不到一个月,所有操作手均已能独立完成飞行任务。
在一次次无人机起飞的轰鸣声中,大家清晰地听到梦想的脚步在不断靠近。
二
无人机距离实战到底有多远?
无数次控制无人机飞向“敌”纵深的中士王鼎铭说:“练好装备并不难,难的是创出适应作战体系的新剑法。”
一场实兵对抗演练中的折戟,让他印象深刻。
战斗打响,战友们操控无人机对目标空域展开侦察。降高、爬升、盘旋……在他的操控下,无人机的整个飞行过程顺利流畅。可当无人机降落机场后,却被告知:任务失败。
原来,由于专注于飞行操作,在执行跟踪监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实战背景进行敌情分析,结果进入“敌”防空武器攻击范围,无人机被判定遭“敌”击毁。
“必须让每一道飞行轨迹都瞄准实战,聚焦战场。”王鼎铭告诉大家,“飞无人机不仅要讲技术,更要懂战术,只有让‘战鹰’在实战的熊熊烈火中充分‘炼羽’,才能实现准确侦察、精确锁敌。”
研战练战,方能胜战。全排官兵围绕如何让无人机飞出实战新高度展开激烈讨论。
“不能仅仅考虑无人机飞行路径距离长短,还要考虑电磁环境、周边地形等因素影响”“要优先躲避火力,让尽可能多的无人机突防”……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探索无人机排今后的演训方向。
剑还是那把剑,但剑法早已不同。
那年盛夏,一场合成营战术演练悄然打响。无人机侦察排作为加强配属侦察力量汇入铁甲洪流。转眼间,无人机呼啸苍穹,向任务地域飞去。
“进入‘敌’雷达探测范围”“发动机空中停车”……
升空不久,“敌”情、特情接踵而至。飞控手迅速调整飞行姿态,规避“敌”雷达搜索,排除无人机故障,成功侦察获取“敌”防御阵地信息,融合生成侦察结果,引导地面火力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不一会儿,数枚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呼啸着直奔“敌”阵地而去,目标区瞬间被摧毁。
硝烟散去,无人机排官兵的“头脑风暴”仍在继续……
三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谈起人才培养,营长杨星宇不禁感慨万千,“一路走来,虽然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但大家都保持着冲锋姿态,可谓‘踏平坎坷成大道’。”
一次,旅里组织应急战备演练。面对接踵而至的特情,大家手忙脚乱,几个关键岗位没人能够接替,导致演练以失败告终。
“如何加速培养一批独当一面的飞行能手?”那段时间,杨星宇常常夜不能寐。
训练场上,当一个人进行飞行训练时,其他人都紧盯蓝天,看着无人机在天空中盘旋,大家的思维也跟着在天空翱翔。随着存在的短板一一暴露,他们实时更新训练档案,接续展开补差训练。在解决问题、突破瓶颈过程中,全排官兵的技战术水平不断进步。
临近岁尾,集团军无人机专业比武的擂鼓响起。
时针指向凌晨3点。夜幕低垂,上等兵梁嘉欣第一次参加比武。面对袭来的困意,他摘下手套狠狠地搓了搓脸,告诫自己“哪怕掉层皮,也不能留下一丝遗憾”!
“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无人机腾空而起,拖着尾焰向远方疾飞而去。顺利抵达目标区域后,无人机展开侦察,在红外摄像头的扫描下,隐于暗夜的目标被一一捕获……飞行途中,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向最后一处预定目标区域飞行时,链路手下士苑俊蕾突然报告:“信号载波过低,飞机即将失联!”突发状况让机组成员惊出一身冷汗。
夜色下,载荷手梁嘉欣操作侦察平台,用红外载荷观察了半天依然没有收获。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正当无人机发射站站长艾希同犹豫是否继续飞行时,链路手苑俊蕾分析地形发现:“西北侧山坡背斜处存在视觉盲区,怀疑存在干扰信号源!”艾希同打开地图,最后一个侦察目标所在区域正是干扰信号源所在地。
“飞,还是不飞?”
“最后一个目标了,不飞,我不甘心。”
“可飞机一旦失联,前面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
……
紧急时刻,艾希同当机立断:“重新规划航线,减速靠近信号干扰区!”
强烈干扰下,信号时有时无,每个人都紧张地盯着屏幕。“发现‘敌’指挥所!”载荷手梁嘉欣结合图像,分析后得出结论,记下坐标后,飞机开始返航。
赛场外,无人机排的其他战友也凝视着远方,焦急等待着。
“回来了!”下士马文吉突然大喊。大家仔细聆听。果然,发动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闪着夜航灯的无人机划着优美的弧线出现在视野中,而后稳稳着陆。
“目标侦察课目用时优秀,所有坐标准确无误。”听到成绩,官兵们抱在一起欢呼,热泪夺眶而出。
四
2021年,全排官兵实现集团军无人机专业比武“三连冠”,取得连续4年荣立集体三等功的佳绩。
“‘放鹰人’是大家对我们最形象的称呼,只有像古老的‘放鹰人’一样,经历‘养鹰’时的艰辛探索、‘熬鹰’时的攻坚克难,才能在‘放鹰’的时候豪情满怀。”训练间隙,下士周傲说。
面对困难与挑战,无人机排官兵把执着的汗水洒在了训练场,让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曾经的门外汉,到如今的行家里手,他们迎着雨雪和风霜,头顶骄阳和星辰,在祖国的蓝天留下逐梦强军的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