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指出,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回顾我军95年风雨征程,在战火中锻打出来的血性胆魄,是人民军队和革命军人血脉灵魂中的重要精神标识和不可或缺的胜战密码,激励无数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次次走过漫漫征途,一次次走向新的胜利。
我们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总是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总是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身陷重围、重伤被俘。在被押送途中,他趁敌不备,猛地撕开绷带,强忍剧痛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宁死不屈,“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大量日寇周旋,牺牲时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在艰苦卓绝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某连战士坚守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他们手握钢枪和手榴弹,牺牲后仍然保持着战斗姿势。在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上,十八军指战员顶风冒雪、忍饥挨饿、征服天险,完成了“第二次长征”。在指导民兵地雷班训练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为了保护身边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奋不顾身扑向炸点、壮烈牺牲,用年轻的生命把“两不怕”升华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信条、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字,却蕴藏丰富的内涵。不怕苦,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意志坚定、一往无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决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不怕死,就是无论面临多么大的危险,都能毫不畏惧、毫不退缩,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两不怕”精神,映照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展现的是甘将热血沃中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血性,激荡的是好汉身躯为群裂、革命何须怕断头的豪迈,彰显的是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追求。
习主席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当前,尽管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战争暴力流血的特性并没有改变,“两不怕”的血性胆魄仍然是战场制胜的锋利刀刃。无论是在联合国维和任务中用生命捍卫忠诚与和平的申亮亮、李磊、杨树朋,还是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血战到底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新时代的英雄模范们用生命托举神圣使命、用热血捍卫军人荣誉,“两不怕”的血性胆魄是支撑他们不惧艰险、不畏强敌、永不言败的精神脊梁。新时代强军征途上,我们传承和发扬英雄军队的红色基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让血性在血脉中奔腾,让胜战在胸膛中激荡,锤炼“两不怕”的决心意志,擦亮“两不怕”的精神利刃。
信仰是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根脉和源泉。战争年代,同样一个人,为何在国民党军队里就怯懦畏战,而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就英勇无畏?因为在共产党的队伍里,他们懂得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人生有了信仰。在《最寒冷的冬天》这本书里,大卫·哈伯斯塔姆道出了志愿军将士不怕死的原因,“毛泽东的军队正因为有信仰,他的军队就具有强大的力量”。历史昭示我们,唯有对信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无私无我、无惧无畏,做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从而成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打出令强敌生畏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新时代革命军人筑牢信仰之基,要坚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吸收丰厚养分,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先辈先烈的崇高风范中体悟赤子之心,补足精神之钙,让政治灵魂更加纯洁纯粹,让精神支柱更加坚不可摧。如此,血性的基因才会永续传承。
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雨打的松最挺。军人的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历千难万险、经住千磨万击,方能把血性融入灵魂、注入血脉,化为最坚强的决心、最无畏的勇气、最坚决的行动。今天,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作战的考验更加复杂,对人员素质要求更加全面,新时代革命军人更要保持和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把培育“两不怕”精神贯穿于练兵备战的全过程各环节,瞄准复杂战场环境,紧盯强敌对手,积极投身如火如荼的实战实训,主动置身难局、险局、危局,敢于让子弹从头顶飞过,敢于让炮弹在耳畔炸响,不惧风吹浪打、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苦练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锤炼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如此,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就能自觉迸发出横刀立马、赴汤蹈火的无畏血性,“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铁血铸军魂,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