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好男儿志在四方


版式设计:方  汉

郭孟男

从上海到“海上”

■本报特约记者 王泽锋

主人公:郭孟男,海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员,该校2022届毕业学员中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在校期间获大学一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毕业去向:海军某潜艇支队

中考是镇上状元,高考以高分考入海军军医大学,大二学年获大学一等奖学金,先后担任学员模拟连女生排排长、区队长……对于郭孟男来说,她走过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见证着精彩。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所选的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让她的毕业“慢”了半拍。

去年毕业季,当年与郭孟男一起入学的4年制药学专业女学员庞珍,主动选择到祖国西沙,成为全校学子的榜样。目送好友胸佩红花奔赴西沙岛礁的那一刻,郭孟男的心中泛起涟漪,不仅有对好友的惜别之情,更萌生了自己也要到边远一线部队扎根的念头。

今年轮到自己毕业,郭孟男创下两个“第一”:综合成绩在本专业学员中排名第一,在全校毕业学员中第一个递交赴边申请书。

7月中旬,在毕业选岗中,郭孟男毫不犹豫地选中地处二类岛屿的海军某潜艇支队。消息传开后,有人钦佩也有人不解。

有朋友劝她:“潜艇部队环境苦,你一个女孩子能受得了吗?”

有亲人问她:“好不容易从农村来到上海读大学,干吗不留在大城市,非要到又苦又累的海岛去?”

郭孟男的内心笃定无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们这一代学员口中不能成为一句空话!”郭孟男的家乡安徽宿州埇桥区曾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之一,老区淳朴的乡风,深明大义的父母,都是郭孟男作出这一决定的“底气”。父母说孟男有两件事最值得他们骄傲:一是当年考上军校,二是毕业后敢于到艰苦战位上磨砺自己。

选岗后迈出教室的那一刻,郭孟男的脚步格外轻松。5年军校生活的点滴又一次浮现脑海——

大一入校,她记得“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院士曾这样教诲:“这个世界上不缺乏专家和权威,缺乏的是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大二当兵锻炼、大三社会实践,令她真切感受到艰苦边远部队更需要优质医疗保障。为此,她常扪心自问:“那个能帮到战士们的基层军医,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大四临床实习,她分到被誉为“南京路上好军医”的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当看到身边专家有的刚从抗疫一线回来就投身亚丁湾护航,有的常年参加岛礁医疗保障任务,“戍边报国”4个字更是烙印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

“上海——海上。”毕业典礼后,郭孟男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短短4个字配以一张夕阳下军舰的图片,仿佛画出一道新的人生航迹。打好行囊,她对同样选择一线舰艇部队的几位战友洒脱地说:“今后再相逢,你我海上见!”

临行寄语:成绩第一选择“一线”,离开上海奔赴“海上”。孟男以凌云之志为桨,以建功海疆为岸,敢于去浩瀚大洋搏击风浪,必将在逐梦深蓝中绽放绚丽光彩。

——学员二大队政委  王玥婷  

李  勇

大漠孤烟又何妨

■本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记者 邹菲

主人公:李勇,火箭军工程大学作战保障学院六大队23队学员,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综合排名专业第四。在校期间,先后被评为优秀学员、“四有”优秀学员,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

毕业去向:火箭军某部

“6年的军旅生活告诉我,年轻人应该有远大抱负、丰富的阅历、过硬的本领、志在四方的情怀……”毕业前夕,李勇第一个递交戍边申请书。

得知这一消息,同学们并不感到意外。战友崔泽鹏说:“从入学那天起,他的心头就种下了‘赴边建功立业’的种子。”

2018年,李勇从火箭军某部考入火箭军工程大学。新训期间,学校组织新学员赴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那里,李勇的心灵受到震撼。“当年共产党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化为所思所悟,李勇心中第一次涌起了到边远艰苦地区锻炼自己的想法。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为增强第一任职能力,李勇一次次冲破自己的“舒适区”:当兼职干事,从拍照“小白”到摄影高手;参加各项竞赛,从“陪跑”到获奖;当区队指导员,从第一次值班因紧张口令不清,到现在组织指挥大项活动游刃有余……李勇一次次超越自己,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攀登。学员队教导员于水涛说,李勇不是最优秀的一个,却是最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我的一个。

“能力才是通行证,星光不负赶路人。”大四时,李勇成为新训班长,他结合自身经历,引导新学员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临近毕业,李勇耳畔再次回响起老单位战友为自己送行时的话语:“毕业后,欢迎你再回来!”然而,此刻,另一个声音又在不停敲打他的心:“老单位虽好,但是祖国有更需要我的地方;面对毕业分配大考,我应当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主动迎接挑战。”

前不久,学校专门邀请3名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优秀干部来校宣讲。从他们逐梦强军的故事中,李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到环境最艰苦、战斗力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摔打历练,靠奋斗成就梦想。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当组织对李勇的意愿进一步核实时,他以诗明志——

“巴蜀子弟入天山,大漠孤烟又何妨?男儿当携三尺剑,建功立业在边关。”

临行寄语:艰苦边远地区最考验人、磨炼人,也最能成就人。李勇自觉将责任装进行囊,将使命扛在肩头,敢于到最艰苦的地方开创事业。我要对他大声说一句:李勇,好样的!

——学员队教导员  于水涛  

潘朝瑞

清澈的爱献祖国

■本报记者  刘伟

主人公:潘朝瑞,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2022届防空导弹技术与指挥专业学员。历年升级达标考核成绩全优,毕业联考成绩全优,参加校区跨专业比武获第一名。在校期间荣立三等功2次,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学员。

毕业去向:西部战区某合成旅

“对我来说,赴边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是自从穿上军装就做出的无悔承诺……”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毕业典礼现场,毕业学员潘朝瑞作为赴边学员代表,与战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赴边感想。

偌大的礼堂里很安静,潘朝瑞的话叩击着大家的心灵。前一天,潘朝瑞以全队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第一个选岗。用战友赵龙的话说,摆在潘朝瑞面前的路有许多条,可他选择了最难走的那一条。他将西部战区某合成旅选为自己军旅生涯的下一站,这在学员队引发不小震动。

在战友们敬佩的目光中,潘朝瑞开始打点赴边行囊。

“潘朝瑞长期担任骨干,在学员中很有威信。”熟悉潘朝瑞的下铺赵龙说,他在学员队担任过班长、排长,成立见习连后担任见习连连长,大三开始担任见习营营长。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在工作和学习中是一个处处追求完美的人。”学员卢明凯举了一个例子,毕业联考,潘朝瑞的总成绩全队第一,走下考场却直摇头,原因是步枪射击没有打出满分环!

翻开潘朝瑞军校4年的成绩单,里面是清一色的“优秀”。优秀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参加校区跨专业比武前,他膝盖受伤,队里计划临阵换将。潘朝瑞一跺脚:“这场比武我必须上。”结果他拖着一条伤腿与战友一起代表本专业夺得比武第一名。

为什么赴边的信念如此坚定?潘朝瑞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喜欢边防的纯粹和神圣。在那里,祖国是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具体到山上的每一块石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随时可以挺身而出。”

潘朝瑞第一次将自己赴西藏戍边的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她舍不得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到海拔那么高、离家那么远的地方去。但她更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

第二天,母亲打来电话:“朝瑞,我和你爸都支持你的决定,只要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大胆去做,你安心在外面保家卫国,家里的事不用你分心。”顿了顿,母亲又说:“去了那边一定照顾好自己!”

放下电话,潘朝瑞鼻子一酸,眼眶湿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到了边疆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母亲放心,让祖国放心!

临行寄语:从潘朝瑞和身边一批批毕业赴边的优秀学员身上,我强烈感受到当代青年军人不怕吃苦、赤胆报国的宝贵精神品质。和平年代,他们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学员队教导员  张红涛  

朱明玮

闲逸绝非男儿志

■陶思彤  谭安

主人公:朱明玮,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2018级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学员。在校期间,专业综合成绩第一,获校级奖学金1次、嘉奖1次,荣立三等功1次。

毕业去向:西北某基地

7月的骄阳下,八一军旗格外鲜艳。“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朱明玮和其他毕业学员一道庄严宣誓,并在立志戍边的横幅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从大一开始,朱明玮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都会坐在教室前排,聚精会神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我不比常人聪明,要想学好学扎实,就一定要付出更多汗水和努力。”朱明玮说。

4年的勤奋刻苦,朱明玮取得了专业综合成绩第一,收获了众多比赛竞赛奖项,成为教员和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学霸”。

虽是“学霸”,并不“高冷”。课下,朱明玮是个热心肠。有同学发射任务仿真课程跟不上,他主动担任“小教员”,闷在自习室录制软件操作过程视频,然后为大家一步步作讲解。临近期末,队里要选拔抗疫志愿者,他主动报名参加。

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学员们都在热议分配的事情:我该去哪里?能去哪里?有同学问朱明玮,他缄口不语,其实心中早有了答案。

“我爷爷曾是一名军人。小时候,他总会在饭后散步的路上教我唱军歌,讲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当年报考军校,也是爷爷对我的期望。”朱明玮说,大三暑假,他和同学们赴部队实习,看到巨大的塔架和塔架下那群拼搏奋斗的人们,他突然在一瞬间下定了决心,就像经过时间的发酵,那些闪烁红色光芒的儿时记忆终于照进现实,在他的心中变得明亮无比,指引他向着担起军人使命的远方一路走去……

5月初,队里宣布启动毕业工作。朱明玮没有丝毫犹豫,当天下午就手写了一份戍边申请书,交到队干部手中。他打电话把自己的选择告诉家里。“好男儿志在四方!”爷爷欣慰地说。“太苦了,还是离家近点好。”母亲在电话里一阵心疼。朱明玮笑嘻嘻地宽慰道:“苦地方、累地方,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别人能去,我也能去,趁着年轻就该到基层一线去锻炼。”最终,他用坚定的决心让母亲放下了不舍。

毕业在即,翻看4年的点点滴滴,朱明玮的目光停在去年赴部队实习期间的一张照片上。那天清晨,晋北山区的寒意还未散去,朱明玮爬上一座山头,穿着迷彩服的他,迎着朝阳,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留下这张照片,那天是他21岁的生日。

“四载苦读雁栖畔,今朝投笔赴边关。闲逸绝非男儿志,唯愿忠骨埋青山。”即将赴边远艰苦地区,朱明玮写下了他矢志一线部队、建功火热军营的青春誓言。

临行寄语:从军校到部队,从内地到边疆,以奋斗助推、让梦想导航,朱明玮诠释了新时代航天学子的勇气与担当。从你坚定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责任的分量。

——学员队队长  马永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