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任纪象

“人生是一场负重的奔跑,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盛夏临,毕业至。学子们都需在毕业去向的“岔路口”做出选择。

如何选择?革命前辈是这样做的——

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员伍中豪从北京大学毕业时有很多选择。可这名后来被誉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第一爱将”的革命前辈,毅然投笔从戎。对于这个选择,伍中豪说:“共产党领导的救国救民革命,是最神圣的,也是最需要知识的,我要去革命。”

1960年5月,开国少将陈明义在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前,领导跟他谈话,说军委考虑到他在西藏工作时间不短,拟调他到北京军区工作,可西藏发生叛乱,张国华同志向军委提出要他回西藏,毕业想去哪里让他拿意见。陈明义将军回答:“回西藏!”

“去革命”“回西藏”,这是去向,更是志向。这志向,是“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绝对服从,是“国家哪里最需要,我就申请去哪里”的使命担当。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革命军人的选择,从来都与忠诚、责任和奉献紧密相连。对于即将毕业的军校学员来说,这里的“四方”,是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是最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是最能锻炼成长的地方,归根到底,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军校学员是否“志在四方”,彰显一名军人的热血与担当,关乎人民军队的希望和未来。

“那个时候,国家都快要亡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哪里会想着就业、赚钱啊这些事,都是想着学好了,怎么才能救国。”回忆当年从西南联大毕业时的选择,“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这样说。

哲人有言,“志向是成功最重要的方向”。平心而论,革命前辈那一代人,并不是更有天分,但出身于贫弱中国,怀抱着复兴大志,他们毕业时以“怎样才能救国”为远大志向,把历史的千斤重担挑在肩上,把个人的利害得失放在一边,最终在“把自己融入祖国”的同时,也使自己“发出了最亮的光”。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是雄鹰,就要到蓝天翱翔;是骏马,就要去原野奔腾;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想成“猛将”,先入“卒伍”。今天,改革重塑后的人民军队,火热的基层是年轻干部蹲苗的沃土,清朗的环境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净土,特别是新增很多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岗位,迫切需要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来这里摔打自己、建功立业。作为新时代的军队年轻干部,以聪明才智服务强军事业,这是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强军有我的青春责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到陌生岗位,人都有通过努力赢得认可的愿望,人的潜能更能得以挖掘。陌生的远方,远离“熟人圈”,没了枝枝蔓蔓的关系网络,少了迎来送往的纷纷扰扰,更有利于心无旁骛把心思用在工作上。2020年7月上旬,某部一名优秀干部回到母校与校友交流说:“遥远的地方离家很远,但离梦想很近,是值得我们去追的诗和远方。”

谁把部队的建设发展放在心上,部队就会把谁的成长进步放在心上。近年来,随着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作战部队和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待遇保障体系更趋完善配套,干部在部队、院校和机关之间大范围交流的路子也逐步走开,“基层经历”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更宽广的进步空间。可以说,到基层和边疆,出路将会更多,前途将会更广。

“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对于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的这些话,志在强军的新时代中国年轻军人,把它凝练成了最坚定、最深情的表达——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