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植根红土地 共绘同心圆

——江西军地合力推动国防建设续写鱼水新篇


■谢永平 邱欣江 陈彦茜 本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你保国家安宁,我护亲人平安。”7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江西省征兵办联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国有商业银行江西省分行,为江西省入伍新兵和父母送上安全保单。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同心筑长城的传统一脉相承。95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革命的希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参加红军上战场”“作田先作红军田,优待帮工莫讲钱”成为江西人民的自觉行动。

95年后的今天,这片红土地上的军民,不忘厚重的红色历史,续写新时代鱼水新篇,在赣鄱大地凝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融入血脉的“国防观”

临近“八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游人如织。

“小智,南昌起义的枪声哪一年打响?”看到党建人工智能机器人,前来参观的游客停下脚步与之互动。

彭九南、陈玉昆、陈叶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二楼展厅,两面大理石墙面镌刻着南昌八一起义参加者名录,无声讲述着军旗升起的故事。

“从1956年纪念馆筹建以来,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是一代代纪念馆工作人员坚持做的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介绍,史料征集工作难度较大,直到去年底共寻找到起义参加者1066人。“我们会把寻访工作一直做下去。”王小玲说。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这片革命热土拥有众多弥足珍贵的纪念设施、史料文物等红色印记。近年来,江西军地合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军地一体联动,创新抢救保护方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英雄虽已远去,革命精神永存。江西省军区领导介绍,江西军地先后联合出台《关于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建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设立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资源大数据库建设,让红色成为江西最亮丽的底色和名片。

今年春节刚过,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带着15个厅局领导,来到江西省军区机关,围绕军用土地整合、老干部住房难题等事关驻赣部队战斗力提升的12个难题,与驻赣部队代表一道,列出时间表、路线图,以“挂账销号”方式逐个拿出应对之策。

“对事关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地方各级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就办好。”会上,地方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政治责任,想方设法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201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聚力服务备战打仗的意见》,对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等作出制度规范;

2019年,江西省各级围绕加强新时代基层武装部建设,为省军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战备训练、后勤保障等给予政策倾斜,开通“绿色通道”;

2021年,某部移防鹰潭市。正当移防官兵为子女入学问题担忧时,鹰潭市双拥办会同教育局来到移防部队驻地,对接移防部队军人子女入学需求,抽组优质教学力量组建新八一小学,让军人子女享受优质教育。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记者从江西省双拥办获悉,近两年来,江西省各级积极支持驻赣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划拨土地1500亩、修建专用道路246公里、为部队办实事1131件,倾力解决官兵“三后”问题,“替烈士看爹娘、为烈属办实事”专项义诊活动中,军地医院组成的4支医疗义诊专家服务队,对全省各地健在的371户490位烈士父母开展义诊巡诊服务。

爱国拥军的“总动员”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也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100周年。遍布江西省的2900多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成为江西省干部群众、驻军官兵、青年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7月16日,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前来瞻仰的游客排起长龙。

“这些年,来井冈山瞻仰的游客日均几万人。”陵园管理处讲解员张媛介绍,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达4.8万余人。不少井冈山人是烈士后代,几乎人人都能讲述一段革命故事,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

全国道德模范、被誉为“井冈山精神第一宣传员”的毛秉华,50年如一日坚持宣讲井冈山精神,听众超220万人次。毛秉华去世后,他的孙子毛浩夫接过接力棒,成为井冈山的“双语”宣讲员,向更多的人讲述井冈山革命故事。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于都河畔,长征渡口,情景剧《告别》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拉开帷幕,讲述88年前中央红军主力从于都集结出发,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参与演出的人员是260余名志愿者。他们大多不是专业演员,但每次演出都格外认真。“红军伢子们,你们要早点回来呀。”看完演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拉着演员的手说道。投入的表演,让老人恍然把他们当成了当年的红军。

血脉深情,历久弥坚。95年前,南昌八一起义打响的第二天,数万名群众自发来到起义军驻地捐钱捐物。如今,在赣鄱大地,处处涌现群众支持国防、尊崇军人的动人场面。

江西省多地市银行、通信、旅游等行业推出军人优惠措施;部队官兵和民兵在抗洪一线奋战时,老区人民自发将防暑药品等送上抗洪大堤;文艺工作者精心打造大型文献纪录片《军魂》、电视剧《井冈山儿女》、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红色文艺作品;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访问次数达9032.12万次;江西有志青年把赓续红色血脉作为人生选择,到军营实现人生价值,2021年,江西省大学毕业生征集率达69.4%……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同仇敌忾,军民同心的坚定信念和鱼水深情需要我们世代传承。”一位家住井冈山市的市民说。

漫步在江西省的大街小巷,红色的历史印记随处可见。在江西南昌,人流如潮的八一广场旁是车水马龙的八一大道,大道西侧是八一公园;在江西弋阳,以方志敏烈士名字命名的方志敏中学书声琅琅;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的广场石碑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对老区人民的礼赞——“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红军队伍的“新传人”

仲夏时节,记者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走进井冈山市坳里乡寨下村。眼前出现一座小桥,桥头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军民同心桥。

“以前,每逢大雨来袭,来往群众只能涉水过河。”井冈山市人武部职工告诉记者,他们组织民兵奋战3个月修起了这座桥。

“红军的队伍没有离开。”大桥修通后,当时还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唐守志感慨。

在赣鄱大地,许多人都记得这样两个时间节点: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数据的背后,离不开人民子弟兵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回报。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调查纪念馆,讲解员陈丽萍即兴为游客唱起当地流传已久的山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赣州军分区的帮扶下,如今的长冈村内,长冈乡调查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列宁小学等红色景点修缮一新,集培训、旅游、餐饮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中心吸引着各地游客,融访谈、体验、情景教学为一体的红色党课成为特色品牌……长冈村走出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水位超出警戒线3.28米,沿堤出现多处泡泉……”今年入汛以来,江西多地普降大雨,赣州、景德镇、上饶等地多处发生险情,驻军部队官兵迅速奔赴抗洪一线。转移群众、巡堤查险、加固堤坝……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

把驻地当故乡,与人民心相连。2020年的抗洪一线,驻军部队出动2.6万余名官兵。近两年,武警江西总队先后出动官兵5.8万人次参与抗洪抢险、事故救援、临时勤务等,江西省军区出动官兵和民兵共20余万人次遂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抢险救灾、安保警戒等任务。

“当年为什么那么多人跟着红军走?就是因为相信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采访时,这是老区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近年来,驻赣部队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医疗助民、国防教育等工作,回报老区人民。

江西省军区在石城县、龙南县援建2所希望小学,组织4期400余人的中青年干部国防专题培训班;陆军步兵学院发挥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示范作用,每年邀请2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军营开放日,完成驻地学生军训3.6万余人次,为地方党政机关宣讲20余次;94981部队组织10余个营连单位协助开展民兵集训,每年邀请地方党政事业单位来部队参观见学;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结对帮扶江西省荣军医院,大力支持各科建设,先后派出31批次专家医疗队到全省各地送医送药,累计行程7000余公里,组织巡诊和健康宣教8000余人次……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历史,来时的路显得愈发清晰。在井冈山市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老宅的屋檐下,一幅“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的红军标语,历经90多年风雨仍清晰可见。

莽莽山野,悠悠岁月。这15个大字,穿越时空,见证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如今,这片红色沃土,走来不负人民的红军新传人。

图①:江西省南昌市抗美援朝老兵高文炳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战斗故事。张富华摄

图②:江西省彭泽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在芙蓉堤处置管涌险情。戚永雷摄

图③:江西省井冈山市火炬广场雕塑。曾润洲摄

图④: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群众自发来到抗洪部队驻地,为官兵义务理发。

卢成行摄

图⑤:江西省军区赣州军分区组织民兵医疗分队开展“送药下乡”活动。

刘宗炎摄

图⑥:江西省九江市群众自发来到大堤,给抗洪官兵送上绿豆汤。林小强摄

图⑦:江西省南昌市组织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筑梦远航”随军家属暨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卢成行摄

图⑧:江西省井冈山市胜利的号角雕塑。曾润洲摄

制图:扈 硕

擎旗自有后来人

■祝 萍

盛夏时节,位于江西省修水县的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游人如织,炙热的高温挡不住游客参观的脚步。怀着崇敬之情,我又一次来到这里,透过1∶1复制的第一面军旗,回望95年前的烽火岁月。

1927年9月初,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处长陈树华3人在修水会馆设计出工农革命军军旗,现场指导三四十位裁缝师傅和针线工制作出100面军旗……

我的曾祖父祝东海是裁缝师傅中的一员,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曾祖父是党在修水县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修水县党组织要在修水会馆附近秘密赶制军旗,联系在会馆旁经营裁缝铺的曾祖父后,他毅然接下这个任务。

因为制作军旗,曾祖父被国民党抓捕,献出宝贵生命。祖父不止一次勉励我们:要像曾祖父那样舍小家为大家,多为国家作贡献。

见证第一面军旗的诞生,成为我们家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结婚后,我放弃稳定的工作,跟随丈夫到军工厂工作,后来又辗转武汉经营裁缝店,到上海一所高校工作。

一直以来,曾祖父的故事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和丈夫约定:要讲好第一面军旗的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2012年退休后,我和丈夫回到第一面军旗升起的红色故土,加入红色志愿讲解队伍。我前往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义务为学生、群众宣讲革命故事,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秋收起义历史、第一面军旗背后的故事……

前不久,在修水县义宁小学甘特吾班讲课时,为了让小朋友更加深刻地了解这面军旗,我把曾祖父参与制作的旗帜复制品拿给他们看,和他们分享镰刀、斧头、五角星标志的含义,并告诉他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当下,像革命志士那样,朝着旗帜指引的方向前进。”

2020年,我被修水县人武部聘为国防教育兼职讲解员。上个月,县人武部举行“军旗那样红”开放式访谈教育,我作为受邀嘉宾,就如何更好弘扬秋收起义精神与民兵骨干交流互动,大家纷纷表示要让秋收起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薪火永相传,擎旗有后人。近年来,赣北大地组建200余支秋收起义志愿服务队,在官兵、青少年等群体中常态组织开展重走秋收起义路线等活动,红色旗帜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艳。

(林小强、华 情、本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