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在组织长途机动中,创新饮食保障模式,让官兵“快速而愉快地填饱肚子”,既保证了任务的完成,又让官兵吃得有营养、吃出战斗力,赢得大家一致称赞。
打仗就是打保障。“食品是战术武器”,战场上的“吃”与战争胜负息息相关。现代战争形态下,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战争节奏加快、战斗间隙缩短,再加上后方补给体系容易成为敌军打击的重点,作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何让官兵吃得快、吃得好,“快速而愉快地填饱肚子”成为制胜打赢的现实课题。
有人讲,“士兵是靠胃来行军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实战化的饮食保障是能量补给,亦是精神激励。饮食保障慢半拍、“欠火候”,直接影响军心士气、作战全局,甚至要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1812年6月,拿破仑集结60余万大军,入侵俄国,势如破竹,9月就进入莫斯科。但由于俄国在莫斯科实施“坚壁清野”,设法打击法军后方交通线,致使战线过长的法军后勤保障跟不上,导致官兵饥寒交迫,仓皇撤退,几乎全军覆没。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快速而愉快地填饱肚子”,不仅仅是简单地在饮食保障速度和质量上做加减法,更需要对战时饮食保障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不管是保障链条、供应方式、配送模式、质量标准,还是菜谱体系精细设计,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哪个环节有漏洞,都可能引发“马蹄铁效应”。从现实情况看,少数单位在实战化饮食保障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的单纯考虑营养,野外驻训丢不了营区的饮食习惯,坛坛罐罐带得多,“快餐”吃得很少;有的单纯追求效率,食品供应很及时、食用很方便,但以短期应付心态搞保障,饮食数量种类有限、营养搭配不够,官兵不喜欢吃;还有的实战意识不强,战时饮食保障满足于自我设计,与重大演训任务“两张皮”,保障能力始终在低层次徘徊……这些问题,跟实战不合拍、与官兵“不合胃”,势必难以适应未来战场。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各级保障部门只有本着对战斗力负责的态度,积极适应未来战争保障模式变化,加强创新驱动,转变保障理念,统筹效率和营养,不断优化饮食保障体系,才能实现战场饮食保障与作战体系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