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战略导弹每一次成功发射,都凝结着官兵的心血和汗水,汇聚着“驭剑人”的智慧与勇毅。多少次出征,他们不辱使命,托举神剑腾飞,在九天之上划出壮美弹道。
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关注火箭军某部4名战士。他们常年战斗在导弹吊装、特种驾驶、危险品测试等重要岗位。长剑飞天时,那一道道腾飞的烈焰,是对他们最美的礼赞。——编 者
战斗在“火山口”上
【人物名片】王言传,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还会冲上去吗?”
“会的!一定会!”
看了一眼手臂上的疤痕,王言传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条淡淡的伤疤,星星点点留在王言传右小臂上,如同一枚永不磨灭的勋章,无声地述说着那段与危险“掰手腕”的经历。
那是一次特种介质转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定位停车、连接软管、检查密封、开启压力泵……马达发出低沉而绵长的轰鸣。一车又一车的特种燃料,通过转注管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龙宫”深处。
王言传把一双粗糙的大手放在转注软管上,感觉那汩汩流淌的燃料,仿佛血液一般,正从自己体内流向傲然挺立的导弹。
转注阵地开设在一片崇山峻岭中。天高云淡、树木苍翠,鸟儿在无忧无虑地欢唱。作为单位资格最老的转注技师,王言传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他紧绷神经,密切关注着转注工作的进展。
“特种介质发生泄漏!”突然,对讲机里一阵急促的报警声打破了现场的宁静。
这种介质沸点低、腐蚀性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从当兵第一天开始,王言传就加入这支战斗在“火山口”上的团队,长期从事储存、运输和转注工作,多次执行实弹发射、演习演训等重大任务,排除多起故障特情。
和“老朋友”打了20多年交道,王言传深知燃料泄漏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没有丝毫犹豫,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任务现场。
眼前,转注车已被滚滚浓烟掩盖,燃料在离心泵的压力作用下,从转注管路中喷射出来,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年轻操作号手们只在教学片里见过这种场面,一时都慌了神。
“必须尽快堵住泄漏口!”千钧一发之际,王言传一头钻进浓烟之中。
泄漏现场能见度很低,管路纵横交错,加上转注车的反复碾压,地面十分湿滑。这一切,都在考验着这名老兵的应急处置能力。
王言传猫着腰摸索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跨过一条条管路,检查一个又一个阀门,凭借丰富的经验,很快找到了泄漏位置。
泵机的巨大压力把腐蚀性液体打成雾状,喷射在防护面罩上。王言传近乎本能地迅速关闭压力泵,拿起堵盖堵住泄漏口,手上的皮肤也因此沾染了燃料。
剧烈的灼烧,让他手臂上瞬间长满红色的小疙瘩,越挠越痒、越抓越多。简单清洗消毒后,王言传一边指挥号手继续转注,一边给战友们加油鼓劲:“转注就是打仗,阵地就是战场。”
得益于危急关头的有效处置,这次任务有惊无险地完成。返回营区的路上,王言传摇下车窗,清新的空气瞬间涌进驾驶室。车窗外熟悉的景色从眼前掠过,一行行挺直的松树在微风吹拂下点头微笑,似乎在向这个久经考验的铁血战士致敬……
漂亮的“十环”
【人物名片】邓联云,火箭军某旅三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2次。
大山深处的夜安静得出奇,除了偶尔传出的几声虫鸣,再也没有任何声响。置身夜幕之下,似乎能听到大山呼吸的声音。
突然,急促的警报声响起,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射演练在某旅野外驻训场骤然打响。邓联云从行军床上一跃而起,穿好战斗装具,迅速奔向特装车库。
在那里,经过精心维护保养的长剑战车在静静等待着他。健硕的车身、迷彩的涂装、稍稍前倾的车头,在微光照射下散发出冷冽的金属光泽,俨然一位待命出征的钢铁勇士。
这是一款“三超牌”导弹发射车,超长,超宽,超高。邓联云熟练地跃进驾驶室,转动点火钥匙,发动机发出轰鸣。发射车迅速驶离营区,向发射阵地疾驰而去。在车灯的照射下,近处一排排树木迅速后退,远方黑压压的群山迎面扑来。
车队很快驶离主路,消失在密林深处。没多久,一个狭窄的弯道就像长在运输动脉上的梗阻,影响了车队顺利开进。
头顶是茂密的树枝,右边是山体,左边是路沿。转弯过程中稍有不慎,轮胎就会悬空,几十吨重的车辆极有可能侧翻。
邓联云紧紧握住手中的方向盘,轻踩油门踏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前进。此时,前、后方指挥员也早已下车,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为他指示调整方向。
在战友们的协同配合下,邓联云精准操控着导弹发射车,在路上留下一道近乎完美的弧线,险而又险地通过了这段弯道,向预定作战阵地继续挺进。
然而,容不得邓联云松一口气,前方还有一个考验正等待着他。
这个考验,就是定点停车。为了保证导弹打击精度,操作规程对导弹车占领阵地的进车路线、定位精度都有十分严苛的要求。如果把发射车比作一杆自动步枪,定位停车就像是在据枪瞄准,而靶标大小比一个巴掌大不了多少,难度可想而知。
再高的难度,也难不住久经考验的老将。这些年来,邓联云先后驾驭3种不同型号的导弹车,钻密林、闯戈壁、上高原,多次遂行高强度演训任务,早已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硬功夫。
对中、卡线、进点,在离定位点还有不到10厘米的时候,邓联云猛地一脚踩下刹车,发射车借助惯性,稳稳当当地停在预定点位——又是一个漂亮的“10环”!
紧张的战斗发射随即打响,此起彼伏的口令声、各种仪器设备运转的声音,在大山深处交织着。
邓联云迅速加入战斗发射的队伍。看着墨绿色的导弹在夜幕下迅速起竖,傲视苍穹,满头大汗的邓联云拍了拍身旁朝夕相伴的“老战友”,露出胜利的微笑。
力与美的交响
【人物名片】尹国荣,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黄沙漫卷、狂风呼啸。一场实兵实装演练在西北大漠悄然打响。
运输导弹的车队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发射阵地疾驰。上坡又下坡、入弯又出弯,车尾掀起一路狂沙。
看着越来越近的导弹车队,尹国荣深吸一口气,整理好着装,戴上白手套,一头钻进吊车控制室,握紧操纵杆,做好根据指令吊装导弹的准备。
这几根操纵杆,是尹国荣最亲密的战友、最忠实的伙伴。尹国荣记不清和它们一起并肩战斗过多少次了。每次出征前,他都会精心保养好吊车,将操作手柄用红色绸布仔细包裹好,一如呵护自己的孩子。
随着一声沉闷的刹车声,导弹运输车平稳地停靠在发射阵地上。体形壮硕的导弹静卧在运输车上,在车灯的照耀下,散发出墨绿色的光泽。
虽然曾数百次完成导弹吊装、多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但每次近距离与导弹亲密接触,年近半百的尹国荣心中都会感觉参与导弹发射,就像在聆听一曲力与美的交响。
一切准备就绪,每隔5分钟一次的短时气象预报却让人有些揪心:地面瞬时风速较快,呈周期性变化。
此时,吊车控制室里的尹国荣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如果正常起吊,几十吨重的“巨无霸”在大风中一旦不受控制发生碰撞,将带来严重后果;如果推迟起吊,则意味着战斗发射的所有计划都要往后推迟。
现场寂静无声,大家都在期待着气象预报员传来好消息。
5分钟、10分钟、15分钟,气象条件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一向沉稳的尹国荣也有些焦躁起来。这是一个不良的征兆,吊装导弹犹如穿针引线,是个细致活儿,任何一点情绪波动,都可能对操作精准度带来影响。
尹国荣脱下白手套,反复揉搓着双手,深呼几口气,又对着掌心猛地呼出几口热浪,再次握紧操纵杆。感受着“老战友”身上传递过来的信心,尹国荣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少顷,发射场区气象条件出现转机,闪现出一个短暂的吊装窗口。
尹国荣转动点火钥匙,吊车发出沉闷的轰鸣声。在地面操作号手的配合下,吊具顺利连接导弹弹体,钢丝绳紧绷,做好了吊装准备。
风速刚刚符合临界值,吊装口令随即发出。指挥员把允许起吊的绿色信号旗舞得呼呼作响,在大风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圆弧。
尹国荣缓缓推动油门、起吊导弹、垂直翻转、精准装填。五根操纵杆在他手中交叉变换,吊臂在半空中稳稳当当地执行着每一个动作。
随着一连串精准无误的操作,导弹在最短时间内精确占领阵地,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走出控制室,看着墨绿色的导弹昂首问天,尹国荣也长舒了一口气。这一次,他们又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完成导弹吊装任务。
青春年轮
【人物名片】常春生,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嘀嗒、嘀嗒……”时针的跳动,让此刻的常春生感到既紧张又平静。紧张是因为时间不等人,平静是因为不容半点疏漏。
凌晨2点,常春生依然坐在专业教室里,逐句逐字地研究手头的测试操作规程。他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规程教材上写满各种记号——红色的是要关注的重点环节,蓝色的是需要判读的关键数据,黑色的是技术安全要求……
常春生的工作,是给某特种装备做“体检”。这种特种装备,系统复杂、构造精密、危险性高,测试过程稍微出现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手头的这本测试操作规程,是他即将执行的一次重要测试任务的基本遵循。只有先在规程上将每一个流程分析透彻、每一组数据校核无误,组织操作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底。这既是操作要求,也是常春生长期坚持的一个习惯。
夏夜的风吹来,没有一丝凉意。常春生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抬眼望向窗外,繁茂的银杏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声响。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常春生不禁有些感慨。他觉得自己和这些银杏树一样,春来发芽、秋深落叶,将青春的年轮镌刻在一行行坚实的足迹上。
看了一眼表盘上的日期,离正式执行任务只剩下不足2天时间了。在这之前,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常春生是在返程的军列上受领这项新任务的。就在几天前,他还在西北大漠深处遂行实战化演训任务。任务刚一结束,他就接到了参加新装备测试接收的通知。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一向沉着冷静的常春生也有些着急上火,恨不得身上长出翅膀,立刻飞回单位。
回到营区,还没来得及回趟家看妻儿一眼,常春生就钻进专业教室,投入到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短短几天时间,他完成了方案拟制、装备检查、特情预想、模拟训练等工作。
这样的测试操作,对常春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那一年,团队首次组织某关键部件测试操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熟的号手可以安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团队从上到下面临着巨大压力。
“我来!”关键时刻,常春生第一个报了名。
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护目镜……常春生把自己裹成了“粽子”。测试操作现场,安静得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他深吸好几口气,双手灵巧地操纵着机械臂,进行技术检测。直到完成最后一项测试走下战位,常春生才发现自己浑身都湿透了。
这一回,虽然不是第一次组织高危材料和设备测试,但因为准备时间短,来不及一遍遍反复训练磨合,常春生必须在脑子里把测试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细细过一遍。
“嘀嗒、嘀嗒……”时间还在悄然流逝。常春生微眯着双眼,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这本薄薄的操作规程上,逐行逐句进行审读校核,直至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才放下心来。
合上操作规程,常春生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对完成好这次任务的信心又足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