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8年6月1日的早晨。
东方露出鱼肚白。在多雨的都江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这是“抗震救灾科技服务队”走上街头的第一天,老天挺给面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随原济南军区直属队赴四川抗震救灾。科技服务队是汶川地震后转入恢复生活生产阶段,我和军区前指直属保障部(分)队几位领导策划成立的一支家电维修队伍,也是汶川地震后巴蜀大地上出现的唯一一支科技服务队。
大地震过后的都江堰满目疮痍,处处残垣断壁,大批受灾群众挤住在狭窄潮湿的帐篷里。为便于我部在抗震救灾阶段任务转换后能够精准帮扶,我带机关人员沿帐篷区分头做过调查,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饭煲、电视机、电脑或电冰箱、洗衣机等物件遭地震毁坏。有的家庭地震后拥有的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没有影像了的电视或不能用了的电饭煲。
不要小看这些区区物件,对劫后余生的群众来说,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器物本身。然而,此时的都江堰,家家店铺无法营业,家电损坏了,既没有地方修,也没有地方买。这时,一支可以修复家电功能的科技服务队便应运而生了。
在科技服务队成立的思想动员会上,我阐明的主旨就是: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在受灾群众需要的时候,要当“及时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优势,组成一支家电修理队伍服务群众,让受灾家庭的电饭煲能煮饭烧水,恢复正常生活;让居民的收音机有声、电视机有影,听得到党中央的声音,坚定与震魔作斗争的信心。
为了打响第一炮,我们挂起了“抗震救灾科技服务队”横幅,以壮声势,并特意把地点选在了都江堰最有影响的企业——普什宁江机床集团的大门口,扩大效果。
开局不错。震坏了的电视机、电脑,拉来了;不好使的电饭煲、电冰箱、洗衣机,运来了;没有了动静的收音机、录音机、DVD、VCD,送来了;破摩托车、坏拖拉机,推来了;修电话、测手机的,更是一拨儿接着一拨儿……
活儿多得有点应接不暇,可官兵心里都很高兴。尤其是当修复的第一台电视机出现影像时,群众围观的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都江堰的温差变化很大。临近正午,是太阳最毒的时候,街头气温高达40摄氏度,地面滚烫。一阵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直扑人脸。服务队用5个铁皮战备柜一溜排开组合而成的修理工作台,热得如同火焰山的石头,摆放在上面的电脑,刚开机一会儿就“死机”了。此时在工作台上操作设备、修理电器,人就像闷在烤箱里,脸上发烫,身上冒汗。可是我可爱的战友们,尽管个个汗水浸衣,却无一人懈怠。
目睹热浪笼罩下的子弟兵,坐在树荫下的人们心疼了。有的搬来了太阳伞,有的送来了落地扇,有的拿来了自己舍不得喝的矿泉水,有的力劝我们停下来,躲避一下正午的阳光。那股真诚劲儿,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帐篷人家”所能够给予的全部关爱。
“嘣,嘣……”又一辆三轮“摩的”开过来了。车上跳下一位姑娘,搬着一个半大纸箱子,放到了修理工作台上。
我以为她也是来送修家电的,示意负责登记的小战士问明情况。
哪知姑娘放下箱子,一声不吭,转身就走,风儿一般跳上没有熄火的三轮“摩的”,飞驰而去,只留下了一个远去的背影。
这是怎么回事?我感到很诧异。
纸箱子用透明胶带裹得很严实。一层层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子的雪糕。
那姑娘是谁,来自何方?是志愿者,还是经我们修好了家电的群众?
那姑娘青春几何,长得啥样?是青年学生,还是公司职员、工厂工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模糊的;这一切的一切, 却又是清晰的:
她是纯朴善良的都江堰人,是知恩感恩的都江堰人,是都江堰人民心灵美的缩影。
受人木瓜,报之琼琚。那天,科技服务队冒着酷暑为群众修理了上百台(件)家电和农机。这“第一炮”打响了!
从6月1日开始到抗震救灾部队撤离灾区,科技服务队设立的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汽车等12个修理小分队,一直活跃在都江堰街头,先后修理、修复各类电器、车辆和农机8000多部(台),既为受灾群众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解了燃眉之急,又为灾区减少了地震损失,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真诚欢迎和广泛好评。
我们可爱的队员们都十分珍惜这一为灾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的机会。从闻名全军的高级工程师,到初出茅庐的修理所战士,队里的每一个人能干什么就认真干点什么,能为群众服务点什么就努力地付出点什么。
大家的行为,是纯洁的、真挚的、自觉的。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面前,在惨烈的苦难面前,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被净化了、升华了,任何一点私心、杂念,在大家的认知中,都是对自觉奉献的亵渎。而大家心中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融入血液的大爱,一份让群众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共产党好、解放军好”的沉甸甸责任。
十几年过去了,我还不时想起那个姑娘的背影,想起那个夏天留在心底的难忘记忆。它们没有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模糊,而是越来越清晰,常常如春风般穿过巴山蜀水,在思绪中回放着、延伸着,无声地生发着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