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穿云


■宁 明

今年年初,习主席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重温这字字铿锵的号令,一件往事再次浮现我的眼前。

那是深秋时节,南方某机场。

那天,飞行员进场后,从塔台向西望去,在停机坪列队的飞机依然是模糊一片。它们像一群静静潜伏在浑水中的鱼,让人摸不清将会突然摇尾游向何方。这时机场的能见度至多500米。

我们旅的飞行员在这个机场已驻训一个多月了。遍地的油菜花被我们阔大的机翼由鹅黄渐渐擦拭成了金黄。我们从北方机场专门飞来南方,就是为了在“低气象”条件下锻炼飞行员穿云破雾时的胆量。

在能见度2000米、云底高200米的天气里,我们已飞了一个多月。经过训练,飞行员们都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起降了。这是飞行技术上一个质的飞跃。而在北方的机场,飞行员是很少能够遇到这样“低气象”标准天气的。

没想到的是,就在驻训任务已经完成、即将转场回“家”的时候,却遇上了这样的复杂天气。

别无选择,飞行员按预定的开飞时刻进入现场准备。除了计算数据、熟悉航线外,他们更多的是在担忧,能见度何时转好、云层厚度是多少、这样的天气按照原计划4架飞机穿云能行吗?

最新的气象预报终于到了。气象台的预报员们经过对当前天气实况的“会诊”后认为,40分钟后能见度可达2000米,云底高250米。但中、高层的云较多,总厚度约4000米。听后,有飞行员低声议论:“云厚4000米!而且这么低的云底高,还没等4架飞机完全分开,就进入这么厚的云层里面,万一间隔距离小了,会有危险。”

此刻,我心里却在想:如果空中云厚实际是5000米、6000米呢,我该怎样带领飞机穿出厚厚的云层?

很快,地面能见度开始转好。习习南风吹起,送来团团油菜花的香气。

一颗绿色信号弹从塔台上腾空而起,指挥员下令开飞。

我带领的4架飞机已全部准备完毕,飞行员端坐在座舱里待命。我把飞行头盔上的太阳镜放了下来,遮住自己的眼睛。他们肯定也没想到,在大雾弥漫、不见阳光的时候,我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奇怪举动。

早先,我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总是奇迹般获得成功的人的秘诀。他说自己就是在遇到翻不过去的高墙时,先把帽子扔过去,这样就会自我切断退缩、犹疑的念头,只能一门心思、想方设法去翻过墙头了。

看来,我今天也要先把帽子扔过去了。

起飞后,我向僚机下令:“高度✕✕,改平飞!”这是我临时作出的决定。我要在进入云层前,就把编队队形整理好,让各机以我为准校对好基准航向,然后在云下“分开”,确保各机的间隔在安全范围,再下令同时穿云上升。

于是,4架飞机一昂头,几乎同时钻进了云层里。我提醒各机:“严格保持上升航向!”

这个办法果然有效。在高度4500米左右,我们遇到了一个空隙不太大的云缝夹层。左右观察僚机,看到上升间隔正常,我的信心更坚定了。

每上升2000米,我就特意通报一次自己的高度。我想,我们多么像是独自走在夜路上的孩子,一边惶恐地快步行走,一边嘴里唱着“歌”来给自己壮胆。

我的机头前方突然亮了起来!旋即,飞机跃出了云层。我兴奋地通报:“高度9500米,出云!”果然,实际的云层厚度比预报的高出不少。相继,另外3架飞机也鲤鱼打挺一样跳出了云海。

飞机穿出云层之后,迎面洒来的阳光有些刺眼。我惊叹,云上的天空竟是如此明澈、蔚蓝、纯净。飞机像在白云铺就的滑冰场上滑行,尾后画出了一道长长的白痕,飞机已在拉烟层飞行。我舒了口气,遂下令:“依次集合!”

几分钟前,在地面上被弥漫的浓雾腌渍太久而几近坏透了的心情,倏然间烟消云散,那种乌云压顶的恐慌也已荡然无存。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复杂条件下的穿云训练中,我们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打牢遂行作战任务的技术基础,逐步成长为一名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合格飞行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