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亲自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赋予了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重大使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以努力奔跑姿态和求真务实作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奋力推动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让“经济强”基础更加坚实
面对疫情冲击,江苏一手抓纾困,一手抓培优,加快经济复苏。今年1至6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前5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素以实体经济见长的江苏,持续攻坚克难、稳中求进。10年来,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创造超过10%的经济总量,13个设区市皆列全国经济百强市。
激活创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江苏加快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
集聚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合。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江苏深入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持续提升要素配置全球影响力: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92家投资落户;企业“走出去”遍及17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投资项目8490个。
让“百姓富”蓝图化为现实
小桥流水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幼儿园、医院、村民议事厅一应俱全……走进张家港市永联村,新江南水乡跃然眼前。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指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居住形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鱼米之乡”呈现时代新貌。10年间,江苏农林牧渔总产值从5200亿元增加到8000多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68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塑胶运动场、多媒体教室,洪泽湖“水上小学”不断升级;家庭医生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进门入户……江苏不断增益“百姓富”的成色。
让“环境美”的气韵日益可感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关心,强调“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干流水质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总体达优;两岸造林超过115万亩,沿江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南通启动沿江沿海生态带修复,推动400多公里江海岸线面貌焕新、功能重塑;从“太湖绿肺”西山岛的缥缈峰向南俯瞰,昔日大闸蟹养殖基地里一方方蟹塘已整治为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
2021年,江苏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年以来8连降,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新名片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上,集纳了水利、农业、民俗、文学等教学资源的“大运少年”模块于近期开通。文教相融,一校一品,大运河文化进入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
江河交汇孕育江苏璀璨的地域文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自信之基不断筑牢。历经13年编撰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近期首发,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文艺佳作涌现,话剧《雨花台》、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等屡获国家大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3年举办巡回精品儿童剧演出1000多场次;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的农家书屋为居民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文化空间成为百姓生活“加油站”。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江苏笃行不怠,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据新华社南京7月19日电 记者刘亢、凌军辉、陈刚、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