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校园里弥漫着毕业离别的味道。
“人脸识别成功,欢迎进入。”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对抗专业大四学员郑恒权通过自己设计安装的人脸识别锁,走进创意活动室,投入到“消毒无人机”技术攻关中。他想赶在毕业前完成这件作品,为学院防疫工作再做一点贡献。
坐定,郑恒权的目光聚焦到面前的创新成果墙。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军大学生军事建模竞赛特等奖……一张张照片过电影般闪现,把他的思绪拉回和战友们一起创新攻坚的美好时光。
这几年,郑恒权所在的学员4队,鼓励学员结合专业学习创新攻关,用一间“创意活动室”打开了学员们大胆想象、锐意创新的动力“阀门”。
2018级54名学员中,有40人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今年4月,郑恒权的一项竞赛成果还被该校某教研室用作申报军队科技进步奖的支撑材料之一。
此刻,与战友们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欢笑感动都涌动在郑恒权心里。这群年轻战友的创新故事,从这间创意活动室开始。
“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
郑恒权从未想过,大学4年能拥有10张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证书。
如果有人施一个时空魔法,让4年前的郑恒权跟现在的自己面对面,“两人”对这些成绩一定很难有共识。
“发散的思维像青春一样飞扬,行动的热情如晨雾般容易消散。”这是高中毕业时一位老师对郑恒权的评价。
在现任教导员吴彦彬看来,郑恒权是一个有创意、有思路、有行动的踏实小伙。
改变的化学反应何时发生的?队长赵海涛讲了一个门卡的故事。
入学不久,赵海涛对学员队物资管理员因找不到库房门卡延迟拉动演练进行了严肃批评。演练结束,几名学员拿着一沓门卡开始琢磨更高效的管理办法。
“为什么非要用门卡?加装人脸识别锁就可以解决问题。”郑恒权恰巧路过,随口说道。
彼时,郑恒权已是小有名气的“编程高手”,脑筋转得特别快。虽然经常有“创意”往外蹦,但他往往只能维持3天热度。
“有没有可能在他心里点起一团火?”赵海涛半激将半强制地给郑恒权布置一项任务——为库房做一把人脸识别锁。
郑恒权果然兴冲冲地应下“挑战书”。他一如既往地热情高涨,还兴致勃勃地动员其他同学一起参与。
然而,第一次“产品”试验就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人脸识别轻轻闪了两下,门锁开关却纹丝不动。
“太麻烦,不做了!”郑恒权两手一摊,不干了。
接连几天查夜,赵海涛在郑恒权的辗转反侧中,看出了一点不一样。
“市面上买个人脸识别锁就能解决的问题,往里搭这么多时间、耗这么多材料,再这样试下去有点得不偿失!”
面对吐露心声的郑恒权,赵海涛也敞开心扉:“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你换个思路多试几次,我再给你们找个房间。”
嗡嗡作响的活动室里,郑恒权半跪在设备旁,一边用电笔测量、一边记录电压频率示数……那段时间,大家路过这里都要探头望一望,这间队长借来的房间,成了学员队最“吸睛”的隐秘角落。
一个月后,郑恒权带着几名同学成功做出了人脸识别锁,并拓展应用于学员队各个房间。他原本蔫蔫的学习态度也焕然一新。
郑恒权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00后学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有很多创意却难以迈出第一步,引导他们把兴趣特长与未来战位需求对接起来,仅靠说教作用有限。
赵海涛敏锐地从郑恒权的创新案例中捕捉到破局点。他们向大队申请将这间暂时借用的房间固化为学员队创意活动室,鼓励更多学员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来,鼓励他们在一次次攻关试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随着时间推移,创意活动室中多了许多新面孔。学员李庭安琢磨用数据爬虫从教务系统中梳理汇总学员队成绩;学员唐红胜想编个软件,利用体能数据算出适合自己的专项训练计划……小小活动室内,头脑风暴板上的创意越贴越多,学员们动手实践的忙碌身影越来越多,敢试敢闯、不言放弃的闯劲和拼劲越来越足。
如果不懂如何“利用”好失败,也就永远不懂如何创新
临近毕业,吴彦彬梳理了一张“创意清单”,把这几年头脑风暴板上学员们的新点子、好想法按时间顺序列了出来。
入学初,大部分是天马行空的恣意畅想。随着大家组团研讨、携手验证的次数越来越多,更多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被提了出来,操作性、可行性越来越强。
正是在这种反复的动手实践中,大家攻关的信心和韧劲得到极大锻炼提高。
“我喜欢数学建模,因为可以用它来解决许多身边问题。”学员栗旭尝到了甜头。原本有点内向的他,鼓起勇气在头脑风暴板上贴出了自己的兴趣想法。他用建模的方法一次次尝试分析各种生活小问题,对数学建模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
一次召开“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主题班务会,吴彦彬邀请几名专业教员来队交流,教员和学员们聊起参加建模竞赛的经历以及专业领域前沿动态。栗旭听得入了迷,噌地一下站起来说:“我也要参加!”
第五届全军大学生军事建模竞赛开赛。选定方案后,栗旭和队友写了6000多字研判方案,200多行演算代码。没想到,过程验算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死胡同。
“怎么办?如果调整方案工作量起码得10倍以上,剩下两天半时间来得及吗?”栗旭和队友忧心忡忡。
“有了点子不敢算,浪费创意就是‘大懒汉’!”想到创意活动室里奋战的日日夜夜,栗旭和队友开始分头行动,调整框架方案确定边界条件、编写代码、画图统筹整合成文……
两天三夜,活动室灯火不眠,他们终于赶在截稿前半小时提交了成果。3600行代码、翔实的数据结论支撑,让评委耳目一新。最终,他们夺得竞赛特等奖。
消息传回队里,吴彦彬一连几天脸上都挂着笑容。就是在那时,他在活动室立起一面创新成果墙,自诩为学员队的创新“名人榜”。
眼见创新成果墙上的成果和人名越来越多,创意活动室荡起的“涟漪”也越扩越广。
课余时间,吴彦彬积极与各教研室联系,与同学们一起到学校各个创新实验室登门现场求教。看着眼前一项项“高精尖”的创新成果,听着一位位教员、学长们的创新故事,大家边学边悟,更加理解了大学提出“创新无忌、创新有序”理念的深刻内涵。
“不必因为失败就退缩不前。如果不懂如何‘利用’好失败,也就永远不懂如何创新。”当听到某项获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成果定型前几经大改的故事时,唐红胜若有所思:“自己前几次尝试编写体能训练软件处处碰壁,只想着放弃,说不定这些失败里隐藏着成功的钥匙,回去得好好找找……”
在“墙上+身边”的榜样引领下,这个学员队的创新浪潮涌动。一时间,创意活动室内,学员络绎不绝。
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带着创客梦想奔向万里海疆
创意活动室内,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正在进行。马上要告别校园的2018级学员将自己未完成的干扰机器人、新能源潜航器等作品创意交到了学弟们手中。
“在学长赵逸帆手里,它是远程操作的无人潜航器。交给我们后,它‘进化’成了自动寻迹无人潜航器。”仪式结束,郑恒权一把揽住学弟陈伟明,指着一艘全身雪白的航模说:“未来,它会不会飞起来?能不能开到岸上去?就看你们能不能给它插上‘想象的翅膀’了!”
那年,郑恒权和创意活动室的小伙伴们,“初出茅庐”参加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凭借这艘加装自动寻迹功能的小白船,获得了三等奖。
“学长毕业前留下的这艘小船,是我们收获创新成果的起点,也希望你们能在它身上找到自己创新的突破口。”郑恒权对学弟们说。
7月的校园里,一场场创意十足的毕业设计答辩相继开展,学员们陆续走向讲台,把论文写在未来的海战场。
对于军事大数据专业学员李庭安而言,毕业时所做的设计,不仅仅是4年学业的总结,也是把战味融入创新的“第一步”。
李庭安在基层部队见习时,恰逢部队实兵演练。他注意到部队所用电子态势图中展示的装备详情较老旧,多次请教舰艇上的技术骨干,弄清了制约装备图谱更新的问题所在。
在创意活动室待久了,李庭安什么事都想亲自试试。返校进行毕业设计,他选择此课题立项。在导师的帮助下,他不断向难点突破,用专业知识改进了面向主战装备的态势图浮动信息栏,使其更加贴近实战要求。
李庭安的毕业设计对标当前的实战化训练,提出一些颇具前瞻意义的改进措施。该校计算机与数据工程教研室引用其成果作为申报十四五课题的重要材料之一。
答辩前夜,一场夜雨悄然造访校园。大雨过后,翠绿的枝芽悄悄伸着懒腰,道路两旁的广玉兰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校园里满眼尽是生机盎然。
“海军一代代科技尖兵,从你这里奔向万里海疆……”伴着昂扬的校歌,李庭安贪婪地吸了几口校园的芬芳,给自己做了职业规划:把4年所学和创新思维带到基层部队去,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追求创客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上图:海军工程大学学员毕业照。
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