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晓先生早年以写新诗名世,晚年以散文著称,已有十余部诗歌集、散文集出版。他与我住前后楼。那天散步相遇,他在家门口喊住我,然后上楼去,抱下来一摞自己的文章结集送给我。皇皇十卷,260多万字。我以为这是其文学生涯的作品总集,询问后才知道,这大多是他在退休之后写出来的。真令人叹为观止!耄耋之年,竟有如此的精气神,他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做“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
我在50年前就知道喻晓这个名字了。入伍后第一次请假进城,在县城的书店里买了一本工程兵诗集《彩虹万里》,其中一个作者叫喻晓。他的名字很特别,一看就让我记住了。后来在《解放军文艺》上,我经常看到他的诗。1993年,我调回北京,喻晓的办公室与我们部门在一个楼层,几乎天天在楼道里遇见他。但我自知才疏学浅,从未与他谈过诗文。
这次文章结集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位老作家的心灵深处。其中,除了故乡回忆、人物侧影、诗词纪游,近一半篇幅是写他的天涯行旅,从中可以窥见作家晚年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坚守。
他在60岁告别军旅之时,即开启了晚年旅游的新征程。第一站是到西藏,写出《雅砻问古》《日喀则的黄昏》《陌生的娘姆江》《与神奇同行》等一批新作。而后,他一发不可收,20年间带着老伴走遍中国,旅迹留痕,吉光片羽。2015年春节,他前往南极,以74岁高龄在冰海里游泳;是年8月,他又偕同刚刚出院三天的老伴直飞挪威,然后转机到了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三次看到了北极熊。极地之旅,岂能无诗?他为北极之行写下13首诗词,南极之行写下25首诗词。其中《七律·游极地有感》诗曰:
壮岁无缘异域远,晚年有幸走千国。万金散尽不足惜,踏遍双极唱酒歌。
许多旅行家的行迹都是在青年时代,而喻晓的壮行却是在他60岁至80岁。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其晚年保持创作激情的秘诀。这源于他有一个好身体,一个好老伴,还有一个搞旅游事业的好女儿。更主要的是,他依然有一种写作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在我看来,这些文章虽然是晚年创作,却是其文学人生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他的初心与坚守,志趣与境界,在这些文章中毕露无遗。
二
游记是散文的主要支流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名篇中很多是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游记。但是游记有高下之分。韩愈说:“文以载道”。好的游记讲究借题发挥。我平时很少看现当代游记,原因是很多游记只是寄情于山水,写景状物过于琐碎,虽然看起来文字很美,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去过,也找不到多少感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而今读喻晓的游记,却有不一样的感觉。他的游记不是抄录旅游手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实地观察,有知识,有比较,有思考。例如他介绍美国教授詹姆斯·洛温的考据著作《谎言遍布美国——美国历史景点中的错误》,“华盛顿的许多美德都是有人有意编造的”,由此他也写出自己的思考:“华盛顿的独立战争,与两万五千里长征和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不是一个规模,没法比。”
这样的游记,带给读者的不止是风景,而是一种心境,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他在旅游中阅读历史,阅读文化艺术,阅读自然与生命,也阅读自己。他说:“我双脚丈量的不止是冰山雪岭,长河大海,古堡残城,而是走进了一幅无比悠远和阔大的历史画卷”。从游记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向和操守。
三
读喻晓的文章,我比较喜欢其中的人物特写。在所有的散文门类中,人物传记最具史料意义。喻晓也有这样的观点,他说:“要了解一个时代,研究和解剖几个人就可以了。不同的人,其脸谱,其内心,其行为,无不带有那个时代思想的烙印,道德的烙印,人性的烙印。这些烙印,或深,或浅,都能化验出社会的基因,检索出时代的病毒,能让人敬仰,也能让人哀叹。”
喻晓笔下的人物,类型多样,各具风采。他写众所周知的雷锋、董存瑞,中国军人的典范,一个时代的偶像;他写朦胧诗人顾城的父亲、军报老编辑顾工的晚年《命运之叹》;他也写自己的初恋风波,写老伴的贤惠,写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亲朋、同事、战友;写在西藏高原为抢修汽艇横渡班公湖的年轻士兵。在喻晓的笔下,世道人心的复杂与善恶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令人荡气回肠。
在《大将之子》中,他写了开国元勋王树声大将的家风。王大将的家就在我们报社大院。报社搬进来,本来要给他迁新居,王大将谢绝了,在大院里一直住到他去世。今天,阅读喻晓的文章,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王树声大将及其家人很多感人至深的往事,也更加感念一位老革命家曾经的风范,“大将之子,命途多舛,可叹;子之无邪,安于清贫,可赞”。
四
作家的晚年现象是文学史关注的一个课题。对于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思想情感的作家而言,其晚年的内心世界充满波澜。有的反思,有的沉寂,有的幻灭,有的宝刀不老。喻晓显然属于最后一种。
当代文学演进至今,已经是“五世同堂”的局面。“90后”作家开始登场,“50后”作家依然砥柱中流,曾经在改革开放中大显身手的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作家,由于自然的规律,大多已经悄然谢幕。上海文学界此前出版了《上海文学名家文库·40后卷》,已开始对“40后”作家进行回眸总结。
喻晓可以说是一个另类。这位1941年出生的老作家,依然身康笔健,激情豪迈。虽然,他有时也把晚年写作自嘲为“老大妈跳广场舞,自娱自乐。”其实,那不过是一句调侃。他的心中,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激情;他的书写,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
怎么来概括喻晓散文的特点呢?我想寻找一个比喻,就是喻晓自己的一篇散文标题——“会思考的鸟”。游目骋怀,言近旨远,是喻晓散文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他的语言晓白流畅,像鸟一样轻灵;他的视野古今中外,像鸟一样广阔,而他的思考又见解独到,意境深远。他的散文,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像一股清泉,洗涤人的心灵,填补空虚,抚慰焦虑。
会思考是因为有立场。喻晓这一代作家,历经社会变迁,人生跌宕,一生为人民写作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他们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所以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而有一些作家,尽管已经登上文坛,却信奉所谓个人化写作,有意无意地试图与现实疏离,所以始终无法赢得大多数读者的青睐。
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喻晓以自己的散文作品再一次作了“发言”。衡量一个作家的品质,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看他对中国的理解程度。文学的根本问题还是立场问题。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写作立场,不与现实同步,几乎无法创作。
祝愿喻晓先生,老而弥坚,心灵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