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沟壑纵横、树高林密、三面环海,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当地人因地势命名其为“大孤山”。几十年来,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二连官兵以山为家,奉献为荣,书写着一个个传奇。
1996年3月,新兵下连那天,军用卡车载着李兆武和另外9名新兵,沿着盘旋的泥泞山路颠簸着到了驻地。准备下车时,几名老兵扛着大水桶往山下走的场景令他久久不能忘却。
“山上没有水,只能去山下打水,再靠人挑着扁担扛上来,冬天路滑更不好走。”带车干部对这帮满脸疑惑的新兵解释道。
走进宿舍,发黄的墙壁、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床、湿漉漉的床铺……“我的军旅生活会不会像这海面一样起伏?”打开窗户,第一次见到大海,李兆武内心划过一丝兴奋,开始期待大孤山上的生活。
现实却事与愿违,这里的生活很平淡。白天在教室里进行专业训练,一坐就是一天,有时还会和老兵一起去参加农副业生产,晚上实在无聊就趴在窗边,仰望天空数星星。
一天熄灯后,李兆武找到班长李泽河倾诉:“我不怕吃苦,但我找不到在这里当兵的意义。”
思索良久,班长带着他来到综合楼,走进这里“最神秘”的机房。只见房间里白天还和他一起搞农副业生产的老兵们完全变了个样子,纷纷严阵以待,目光如炬,仿佛已经融入了面前的数据之中,完全不受外界干扰。有的眼睛紧盯屏幕,观察其中细微变化,有的在日志本上飞快记录数据,有的一丝不苟地进行核对,氛围紧张、严肃。李兆武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守在大孤山的意义。
李泽河笑着问道:“现在不觉得这里轻松了吧?”短短十多分钟,李兆武作为旁观者,紧张得已满头大汗,而那几名老兵可能要保持这个状态直到天亮。
“来到这儿的第一天起,我们就立志当好首代大孤山人,忍受寂寞,排除万难,苦练本领,换来了这块奖牌。”走出机房,班长带着李兆武来到了集体二等功奖牌前,深情讲述背后的荣耀与艰辛。
2001年,李兆武作为先进典型参加了原沈阳军区事迹报告会。漫步省城街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群孩童在广场上嬉笑追逐打闹。他明白,战友们在大孤山上扎根坚守,为的就是守护这片安定祥和。
“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根在这里!”2002年,李兆武收到了保送提干的通知。前往军校报到的那天,大孤山打破了往日的平静,战友们的脸上写满了骄傲和不舍,一直送他到山下。
李兆武不曾想,这一别竟然是十年之久。
“我们是全团第一个被上级授称荣誉称号的单位!”2008年,收到了授称的喜讯,在团部任职的李兆武第一时间拨通了大孤山的电话。
2012年,再上大孤山,官兵们早已告别破旧的平房,住进整洁的新楼。一切都变了,可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情还是那份情……强烈的归属感油然而生,李兆武在心中默念,“这次回来就再也不走了。”
“组织同意我留在这里已经很照顾了,哪还能有其他想法?”李兆武做出了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选择:放弃到外单位干行政岗位,转岗成技术干部,留在大孤山,继续这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只剩下靳永昌,但他从年轻的新同志身上仍能找到老战友们的影子,每个人身上都洋溢着大孤山人引以为傲的爱岗敬业、朴实坚韧的精神。
今年3月份,靳永昌因为工作需要,将离开生活20多年的大孤山。临行前几天的夜晚,战友们时常透过窗户看到他在台灯下奋笔疾书。灯光将他专注伏案的身影投射在身后的墙壁上,也投射在战友们的心里。那是靳永昌通宵整理维修心得,留给后人参考学习。
“老李,我要走了,再陪我好好看看这座山、这片海!”月光铺洒海面,浪涛奔涌,拍打着礁石。两位老兵眺望远方星星渔火,臂膀紧紧地靠在一起,一起大声朗诵着他们最喜欢的诗歌,“孤山奇美,远离尘嚣,昂然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