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中国士兵,令美国老兵麦·卡拉汉终生追问。
上甘岭战斗中,23岁的麦·卡拉汉跟随连队攻上志愿军阵地后,看见只有一个年轻的中国士兵还活着。他背靠着一截布满弹片和弹头的树干,两眼充满仇恨,嘴里不停地叫喊着,谁也听不懂。
“他背着台步话机!”有人突然发现,但为时已晚,无数发炮弹骤雨般倾泻而下,在场的人瞬间被炸飞。麦·卡拉汉幸存下来,但被炸掉一条腿。56年后,他与访美的中国工商界代表团讲起了这个士兵的故事。
随行的中国记者说道:“现在我可以翻译给您听,他是在说,‘首长和同志们,请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麦·卡拉汉不解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不仅我知道,中国人民全知道。”在场的中方人员热泪盈眶。
许多美军官兵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志愿军一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认为他们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甚至怀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很困惑: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后勤补给又很差,中国军队居然没有“打输”,实在是个谜。
其实,亲手缔造这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毛泽东同志早已给出过答案:“我们的战士和干部机智,勇敢,不怕死”“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这个“气”,就是人民军队特有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个“气”,是舍我其谁的豪气,是敢打必胜的底气,是攻无不克的锐气,是宁死不屈的骨气。
“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两军对垒,决战决胜,从来都是英雄的沙场、血性的舞台,是力量的比拼、精神的决斗。“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无气不足以勇,少气不成其师。战斗精神是军队的“精气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这种精神不同于匹夫之勇、莽汉之猛,而是根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根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大忠大爱,根源于对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深刻领悟。
硝烟漫征程,血染军旗红。回顾我军95年光辉历程,从“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让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到以“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的英勇气魄,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以“小米加步枪”横扫千军如卷席,击溃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到以钢少气多的大无畏气概,打败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头号强敌,靠的正是舍身报国的战斗信念、有我无敌的战斗血性、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夫战,勇气也。”血性,词典中的解释是“刚强正直的气质”,其鲜明特征是勇字当头。“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支有血性的军队,才可能成为雄师劲旅;一名有血性的军人,才可能成为钢铁战士。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英雄之所以受人景仰,是因为他们面临最严峻、最惨烈的挑战时,总能以超乎常人的血性胆魄看待死亡,甚至主动选择牺牲。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血性胆魄有多么气贯长虹,流血牺牲就有多么壮怀激烈。精神比石头的质地更硬,血性比枪炮的力量更强。翻开我军95年辉煌战史,“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三个不相信”的杨根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于树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王建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一个个向死而生、前赴后继的身影,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矗立起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我军几十年没有打仗了,缺少惨烈的战场刺激,缺乏直接的生死考验,没有残酷的刺刀见红,一些官兵存在身体娇弱、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等问题。军人生来为战胜,须臾不可无血性。战士就是战士,战斗队就是战斗队,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等军人特有的“风花雪月”永远不能丢。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战争的颜色永远是红的,血性始终是滋养军队的“根”、支撑军人的“魂”、制胜战场的“本”。
“热血凝结在冰河中,豪情激荡在山巅上,让敌人颤抖吧,新时代的中国军人……”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南阳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