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传承中华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


■雒自新 雍 刚

习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用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审视中华文明,强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自觉,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宝藏。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传承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意义重大而深远。

开辟中国道路的文化支撑。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无疑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也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绝不能脱离在传承中华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只有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才能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文明传承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看待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在文明传承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培育中国精神的丰厚滋养。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是中华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根和魂。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进入新时代,在习主席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滋养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中国人民创造的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愈加凸显的新态势,我们党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是一个与自身文明发展及文化传统相联系的文化符号。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文明历史特征、人文特质的认知和运用。

一脉相承,连续发展。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在人类历史出现过的20多个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体,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具有超乎寻常的文明聚合力;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共通的文化信仰,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中华民族用以史鉴今、固本开新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创造了文脉赓续、历久弥新的文明发展奇迹。

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洗礼,形成了积淀深厚的独特价值体系和发展形态。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礼乐伦常、诗词歌赋,绘就了蔚为壮观、精彩纷呈的中华文明巨卷。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到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理想,使中华民族在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

厚德载物,成果丰厚。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非凡智慧和巨大创造力的奋进史。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的四大发明,到农耕、水利、陶瓷、冶金、纺织、漆器、造船、医药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成就;从甲骨竹简、秦砖汉瓦、壁画石窟、古建史迹,到汉字、书法、绘画、音乐、文学、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明成果令人叹为观止。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从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到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再到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无不是中华文明兼善天下、海纳百川的历史见证。中华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展现出寻求“天下大同”“人间正道”的大格局大气象。中华民族一直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推动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社会发展不断走向新高度。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奋进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历史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使命,以高度文化自信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研史析理,坚定文化自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之源。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格局,不断提升理论厚度、学术深度、交汇广度、普及力度,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独特创造、思想理念、鲜明特色,阐明中华文明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阐明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传承的时代价值。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承载。

以史育人,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价值的高度认同。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历史,更加丰富生动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发挥好以史育人的作用,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动力。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与时俱进的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展示中华文明风采的对外交流窗口,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