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乃军营之歌,军旅之歌,也是军队之歌。雄壮的军歌,每一个音符,如进军的鼓,每一个节拍,似冲锋的号。军歌在哪里响起,哪里就激情燃烧;战士在哪里集合,哪里就军歌嘹亮。
自古兵家多壮歌。《凯歌》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军出征时,为传达军令纪律而编创出来的军歌。“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种气吞万里如虎,雄视四面八方的气势,体现了对将士严格的纪律要求和职业品格塑造,激励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与其称为千古传诵的爱国诗词,不如说是一曲滚烫的沙场战歌。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英雄气中,我们仿佛看到沙场上刀光剑影、鼓角争鸣……
荀子指出,“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西晋大将刘琨在一次战斗中陷入匈奴重围。他细心观察匈奴的大营,发现匈奴士兵士气不高,猜测这些士兵是临时征召来的。当天晚上,刘琨走上城头吹起胡笳,乐音哀婉,匈奴士兵被勾起思乡情绪,丧失斗志,最终只得收兵。历史上有名的项羽“四面楚歌”,诸葛亮“空城弹琴”等故事,都是将音乐融入计谋、克敌制胜的典范。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无论是诗,无论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
那年,在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现场,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编排的《无衣》,一亮相就惊艳了众多观众。原诗《秦风·无衣》是2000多年前,秦军对抗戎族入侵时的“战歌”,其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精神的体现。全诗一共三章,一句“岂曰无衣”的反问,洋溢着满腔豪气,然后是无数战士同声嘶吼:“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首流传千年的“战歌”,表达了将士们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英雄气概。
军歌,积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精神。1792年,法国马赛的起义部队唱着一首由工兵上尉创作的《莱茵军团战歌》冲进了皇宫,这首歌就是后来法国的国歌《马赛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难关头诞生以来,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斗争,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军歌与人民军队相伴而生,迄今走过了95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征程。从我军建军初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解放战争中家喻户晓的《战斗进行曲》,在朝鲜战场上诞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嘹亮的军歌始终与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同频共振,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军歌应唱大刀环。抗日战争期间,《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等一大批优秀的抗战歌曲广为传唱,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火炬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其中,承载着中华民族苦难与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音符都曾经过战火的洗礼,每一个节拍都曾经历硝烟的炙烤。郭沫若赞誉它的曲作者聂耳是“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刀进行曲》,青纱帐里唱响的《在太行山上》,大进军的洪流中传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一支支战斗歌曲,以其激越壮美的旋律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流传于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形象鲜明、曲调气势磅礴、歌词强健有力,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威武雄壮的军威。正如刘白羽所言:“这支歌确如狂飙天落,旋卷整个艰难困苦而又英勇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年代。我们每一个解放军战士,就是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排山倒海,冲锋向前,击败日寇,摧毁蒋家王朝,涤荡尽旧世界污泥浊水,奉献出光辉灿烂的新中国……我相信只要热血在我们胸中奔腾,这歌声就将永远嘹亮震荡。”
新中国成立后,《英雄赞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传递了军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改革开放后,《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说句心里话》《为了谁》等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军营内外。可以说,这些音乐作品是我军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丰硕成果。由聂耳、冼星海、光未然等前辈们开创的军旅文艺创作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军旅文艺工作者生生不息的传承和丰富,始终影响、指导并决定着军旅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并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向前迈进的历史征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合着强国强军的节拍,《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歌曲,尽展人民军队过硬的思想作风和聚力备战打仗、不辱历史使命的崭新风貌。这些词曲伴着新时代革命军人奋斗强军的步伐,屡屡在热血沸腾的场景中响起,始终激荡广大官兵的胸怀。
军人最爱唱军歌,行军的时候唱一首,澎湃激情涌心窝。想家的时候哼一曲,从军日子不寂寞。集合的时候吼一吼,雄浑激越又壮阔。在军人的队列里,再没有比军歌更直接、更酣畅淋漓地表达一支军队的阳刚之气和铁血忠魂了。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军旅歌曲如何笃守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内核,让“军营好声音”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是摆在军队文艺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开国上将萧华曾说,我们回首长征历史,不要忘记那枪声炮声,更不要忘记那歌声琴声。军歌铿锵,军歌阳刚,军歌中有血与钙,军歌中有铁与钢,军歌中有军魂永驻,军歌里有雄风激扬。重温那些盈于耳、荡于心的军歌,我们自然会读懂一支军队的“红色基因”与“胜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