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戍边将士的英雄壮歌


■张晓明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之一。岑参一生中有过两段边塞军旅生活经历,既是一名戍边军人,又是一位军旅诗人。所以,他能够从戍边军人的视角出发,抒写边疆将士出征作战的兴奋、欢庆胜利的喜悦、建功立业的渴望、为国牺牲的悲壮。在这首诗中,作者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戍边将士奔赴战场的高昂士气和豪迈气概。黎明的军笛声、隆隆的战鼓声、三军将士撼天动地的呼喊声,汇成一曲惊心动魄的战斗交响曲,至今读来仍使人情绪激昂。

全诗格调慷慨雄壮,描绘了戍边将士与敌军在风急雪阔的边塞战场厮杀搏斗的壮伟场面,兼具浪漫主义风格和边塞军旅生活气息。诗中激荡着戍边将士建功报国的英雄主义情怀,成功展现了盛唐时代蓬勃向上、爱军尚武的时代精神,从中亦可感受岑参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诗歌的前六句重点描写大战在即之时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作者连用“轮台城”三字作为诗句的开头,语势连贯且紧迫。轮台城头紧急出征的号角划破寂静的夜空,军情何其紧急!旄头,星宿名,是敌军的象征。旄头落,预示敌军将要覆灭。诗人借此写出唐军将士乐观勇敢的精神状态,大敌当前,他们人人怀有豪迈迎战、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两句解释了“夜吹角”的原因。“汉军屯在轮台北”与“单于已在金山西”句式相同,语义相对,写出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与“戍楼西望烟尘黑”形成呼应之势,敌军烟尘滚滚,我军严阵以待,双方如此迫近,大战一触即发。

接下来,诗人用“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四句,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唐军出征之时的壮观场面和雄伟气势。天亮时分,角声阵阵,封常清大将军握着旄节(古代使臣所持信物)亲率大军向西挺进。鼓声激昂,使“雪海”为之翻腾;三军大呼,使阴山为之撼动。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气壮山河、势不可当的壮盛军威,同仇敌忾的气势与杀敌制胜的信心洋溢于字里行间,具有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边塞战争因战场环境的严寒与危苦更是悲壮惨烈。纵使军队士气高昂、军威壮盛,这场战争也并非势如破竹,而是异常艰苦的。作者一方面指出敌方军队为了这次入侵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兵势亦盛,以致“虏塞兵气连云屯”;另一方面,将“白骨缠草根”的阴森恐怖景象与“风急雪片阔”“石冻马蹄脱”的极度寒冷天气交织在一起,生动再现了一幅寒气逼人、血雨腥风的边塞战争图景。由此,我们不仅可以感受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艰苦卓绝,亦可深刻领悟他们在保家卫国、守护边疆战斗中所展现出来的不畏艰险、意志坚韧、奋勇杀敌的精神。

最后四句,作者预奏凯歌,颂扬封常清将军为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边疆所作的伟大功绩。据《旧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封常清于天宝十三年春入朝,加御史大夫,同年三月兼任北庭节度使,作者在诗中美称其为“亚相”。“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两句中的“甘”字与“誓”字,很好地诠释了封常清不畏艰险、誓死报国的赤胆忠心。诗人盛赞封常清的丰功伟绩,亦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封常清的豪迈气概、英雄情怀、赫赫战功,正是岑参的心之所向,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句“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虽是预祝之词,却体现了诗人对大唐盛世、对自己、对送别之友人怀有的不容置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深信,将士们在封常清将军的带领下,必将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建立古人无法比拟的千秋功业。

岑参的这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突破了传统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感模式,一扫以往边塞诗中的凄苦悲凉,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磅礴之气。这股磅礴之气是戍边将士爱国之心与卫国正气的艺术体现,是一种迎难奋进、舍身为国、勇于献身、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值得中国军人继承与发扬的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之精髓。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