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代战争已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一分一秒都弥足珍贵,争分夺秒已成为对抗制胜的关键。要把打胜仗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要在练兵备战中树牢并强化“读秒”意识。
苏联历史学家雷巴科夫在论及驾驭时间的艺术时,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时间又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用“分”和“秒”计算时间的人,比起那些用“时”和“天”打发时间的人来,其时间和效率何止多59倍?同样的练兵课目、备战项目你抓我也抓,有的单位以强烈的“读秒”意识提前圆满完成,有的则拖拖拉拉始终看不到终点,其练兵备战成效岂能分不出高下?
战争是生死竞争,但首先是生死竞变、生死竞速。古往今来,战场上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几乎都是通过赢得时间才赢得战争的,都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来增大战场胜率的。1805年,英国海军在一次与法国、西班牙联军的海战中,兵力处于劣势,火炮比法西联军少480门。但英军将领纳尔逊通过全力提高舰炮射速,使火炮门数由0.8∶1的劣势,转化为在同一时间里实际发射炮弹数量为1.6∶1的优势,从而扭转了战局。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及速决性,给时间这一属性赋予了更多内涵。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完败之快令人吃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虽然拥有天时地利,却在大块的时间内不作为、慢作为,眼看着联合部队准备就绪,而失去一次次绝地反击的机会。
战场上的高效率与操场上的高效率,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常说,平时即战时,操场即战场。如果平时训练疲疲沓沓,战时怎能快速行动?只看训练时间落实了多少,而不看单位时间内训练效果如何,即使训练时间再长,战斗力也是原地踏步。各级衡量技战术训练水平,如果只看及格率、优秀率,而不重视效率,就等于缺少了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同时,我们更应深刻反思,一些下大功夫训练的课目有多少是打仗用得上的?苦苦摸索出的招法有多少是奔着考核标准、靶场标准去的?一些脱离实战的做法,本质是和平积弊作祟,严重制约着备战打仗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降低了训练效益。
竞技场上有个著名的非线性效应,说的是举重运动员一次举起100公斤,要比分若干次举起几十公斤带来的益处多,显然更比一次举起1公斤、举100次更有效。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避免军事训练在低层次运转,就必须统筹并加大有限时间内针对性训练的强度和节奏。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争分夺秒,对手也在惜时如金;我们在拼命奔跑,对手也没有放慢脚步;我们在挑战极限,对手也在极尽手段磨刀霍霍。如果我们不在相同的时间内练就一身“高敌一环、远敌一米、快敌一秒、胜敌一招”的实战本领,在狭路相逢的战场上,很可能就会处于下风。
一位军事家说过:“时间是决定发挥威力或者暴露弱点的绝对因素,它有时起乘数作用,有时是除数。”面对当前我国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和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立足于“今夜准备战斗”,强化“读秒”意识,分秒必争、分秒必用,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唯有如此,打起仗来才有更多的底气和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