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里多名官兵出现‘中毒’症状,急需救治。”夏日,火箭军某旅发射四营正在进行发射演练。临近发射窗口,营部参谋翟翔突然收到一份“化学沾染者名单”,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让他心头一惊——刚解决了给养物资“化学沾染”的问题,又有这么多人“中毒”,难道是防化措施存在漏洞?
几个小时前发生的一幕,像放电影一样再次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机动途中,该营突遭“敌”化学武器攻击。官兵一边采取防护措施,一边快速转移至另一阵地。没承想,大家刚抵达目标区域便收到通报:配属保障力量的运输车防护罩破损,给养物资遭到“化学沾染”。
事发突然!翟翔未及细想,迅速指挥官兵对给养物资进行洗消。此时,炊事班班长龚凯文根据快餐化饮食保障协议,迅速联系协议单位提供快餐保障。
“途经‘沾染区域’,一定要注意防护。”得知快餐已抵达战场外布设的野战服务中心,翟翔再三叮嘱准备前往领取快餐的同志。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一切准备就绪,龚凯文带人乘车出发了。
快餐顺利领回,官兵饱餐一顿。谁知用餐刚结束,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翟翔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严格按要求制订防化措施,人员进行了周密防护,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纰漏啊!”
他们随即展开严密排查,很快弄清了原因。原来,炊事班战士到达野战服务中心后,为抢时间忽略了给保温箱加装防护罩,无异于将餐食暴露在外,遭到“化学沾染”就不足为奇了。
随后赶来的卫勤力量紧急救治后,部分官兵重新“上阵”,勉强完成了演练任务。
“在同一战斗点位两次‘栽跟头’,归根结底还是对配属保障力量重视不够。”演练后复盘,营长马珂引导大家认真剖析、深挖根源发现,营里在演练前,曾专门组织摸排需更换的破损护具,却忘记通知配属力量开展相关工作。作为配属力量,保障分队也未主动摸排更换。
“根本原因在于战场意识不强!”该旅领导分析说,为更好适应作战需要,他们改变以往集中保障模式,将保障分队嵌入各个作战单元实施伴随保障。保障模式变了,但指挥员作战思维却没有及时跟上这一变化,在制订预案、谋划作战时没有将配属力量、保障要素等纳入全局考虑。
“作战要素‘一个都不能少’”。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他们吸取此次演练教训,围绕配属力量在作战中的运用召开座谈研讨,在强化官兵作战思维、战场意识的同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集智研究对策,针对发现的问题拿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
“配属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战要素,这已成为官兵共识。”马珂说,他们下一步还将定期与配属分队开展协同训练,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强化协同,真正攥指成拳形成作战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通盘考量 攥指成拳
■董世民
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后勤保障方式更加灵活,保障力量更加多元,演训场上既有军队保障实体,也经常出现地方保障力量。五指攥紧才成拳。对于这些力量和要素,关键要一体化调配好使用好,切实形成体系合力,才能不断为打赢蓄力赋能。
作战体系哪一环都不能缺,都不能“掉链子”。主体力量与配属力量若仅是形式上联在一起,那必然是松散的、无序的,于作战也是无利的。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战场思维,把所有作战要素融入体系通盘考量,合理配置各类要素和力量,使整个部队步入“如心使臂、如臂使指”的默契之境,做到平时联训、战时联动、打赢“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