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中士操纵员小吕训练成绩拔尖,连队安排他担任“四会”教练员。可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
“这个岗位没啥意思。”和战友聊天时,小吕“吐槽”:“既没有岗位津贴,又不能像班长那样‘说一不二’。”
虽说是连队的安排,但“要我干”和“我要干”,状态大不一样。小吕按部就班地做计划、带训练,效果并不理想。训练教学时,台下不少战友打着瞌睡,结束时略显“客套”的掌声,让他感到很“没劲”。
起初,还有战友向他请教训练中的疑难问题,后来越来越少。几次月考核下来,连队整体训练成绩没有起色,他本人也因精力分散,成绩出现滑坡。接连受挫,小吕更加找不到“存在感”。
“分队长,你能不能帮我和站长说一说,这个教练员别让我干了。”小吕找到战勤分队长徐万所,打起退堂鼓。
徐万所是小吕的新兵班长,对他很了解,给他讲了自己曾经主动申请担任教练员的收获:既帮带了战友,又让自己突破能力瓶颈,赢得了连队和战友们的认可。
“教练员虽然不是正式职务,却是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实现价值的平台。”在徐万所点拨下,小吕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担负的职责。
“会‘练’和会‘教’大不一样。教练员的职责是帮助战友答疑解惑,必须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赢得认同。”小吕反思了工作中的不足。此后,每次组织训练教学前,他都精心准备,把平时积累的训练心得梳理归纳,再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进行讲授,确保战友们听了能懂、学了能用。
年终军事训练考核如约而至。看到平时重点帮带的几位战友成绩突飞猛进,连队整体成绩上了一个台阶,小吕十分高兴。他本人也因表现突出、群众基础好,获评“四有”优秀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