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执行靶场未爆弹的“清扫”任务是在新年前后,坐标为北方某海岛。冬日的海风寒冷刺骨,岛上曲折的海岸满是被海浪裹卷着冲向滩涂的浮冰。岛上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加上未知的多种型号未爆弹,对执行任务的官兵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镜头一:白天,靶场上空大雾弥漫,海天一线,探测无人机悬挂着磁探测器紧贴地面平稳飞行。探测班班长王震在荆棘丛中踮脚站立,目光紧跟着大雾中无人机的轮廓,拨动遥控操纵杆的双手慢慢有些疲惫。
“班长,你去掩蔽体里稍微休息一下吧!”看着王震呼出的雾气有些急促,站在一旁的下士仝锡茂再次劝他。但王震的工作习惯是,标定的区域一旦开始探测,就要一个人坚持到底,为的是避免换人换机后可能留下死角。而且探测越是到最后,身体越要保持最佳状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探测不只需要精度,也需要速度。如果在战场上,敌人不会等我们。”执行探测任务时,他常常会这样叮嘱班里的同志。
镜头二:远处,挖掘机冲向一个大约45度的陡坡,驶过密布的弹坑,机身横在斜坡上进行挖掘作业。随着铲斗中的土慢慢滑落,一枚疑似未爆弹在铲斗中暴露出来,而“驾驶”这辆挖掘机的机械操作手此刻竟在500米外的掩蔽体中。
这个完全通过操纵杆和多路视频信号来感知和遥控操纵挖掘机的人,是机械班班长赵炜洋。
在探测过程中,因为地面弹片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假”的疑似点,而赵炜洋总会习惯性地在原来的点附近扩大挖掘范围,以确保没有出现漏挖的情况。这一次成功挖出这枚未爆弹,就得益于他这条经验。“每个疑似点,都不能排除存在危险的可能,操作手必须冷静、谨慎、胆大、心细。”赵炜洋时常这样告诫自己。
镜头三:“3,2,1,出光。”随着指挥员下达命令,排雷排弹班班长于天骄操作远程激光销毁装置,瞄准未爆弹战斗部,按下出光按钮。
爆炸声在靶场上空回响,一枚某型未爆弹成功被销毁。
谁会想到,这位刚刚带领排弹员与未爆弹演绎了一场特殊较量的班长,此前曾是一名优秀的驾驶员。
“驾驶员不能只会开车,在我们中队人人都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排弹员。”凭着一股拼劲和韧劲,于天骄最终从一名汽车班班长转型为一名排雷排弹班的班长。
在执行此次任务期间,排弹组排弹时出现过一次险情。排弹组按照方案对一枚某型未爆弹进行销毁,在使用远程激光销毁装置照射过程中,未爆弹尾部引信爆炸。
“报告指挥组,报告指挥组……”正当下士仝锡茂准备向指挥组报告未爆弹销毁成功时,于天骄通过远程摄像头察觉到异常,立即制止,拿过对讲机向指挥组报告:“未爆弹未完全爆炸,危险尚未解除,请继续加强警戒。”由于未爆弹在地下埋藏时间较长,装药密度减小,刚才的爆炸只将弹药尾部炸开了一个缺口,未爆弹尾部装药未发生爆炸。于天骄随即调整激光,瞄准弹体尾部进行照射,未爆弹装药被激光束点燃。待燃烧完毕,他又调整摄像头仔细检查,确认无异常后才向指挥组报告情况。
事后,下士仝锡茂向班长请教他是如何发现未爆弹未完全爆炸的。“我很清楚这枚未爆弹的爆炸当量,这些都是专业书籍里的东西,你差点犯了大错。”于天骄一脸严肃,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知识储备,是一名排弹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尾声:“接上级命令,要求我队前往某海域执行某靶场未爆弹搜排任务。”官兵刚刚完成海岛“清扫”任务,又重整行装踏上了新的征程。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在驶离海岛的船上,王震用吉他弹唱着《祖国不会忘记》。拍打舰船的浪花此刻仿佛也化成音符伴奏,天边的红日慢慢滑向蔚蓝色的海面,突击队的红旗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