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遍布神州大地的1700多座文昌阁中,巍巍耸立在闽西金笔山下的上杭蛟洋文昌阁久负盛名。这座始建于1741年的楼阁,占地1500平方米。初夏时节,我漫步在金笔山下,感悟蛟洋文昌阁的风云际会,静心聆听历史的回声。
1928年春,参与领导福建后田暴动的邓子恢来到蛟洋,在文昌阁里举办平民夜校,播撒革命种子。时值春荒,当地青年才俊、共产党员傅柏翠一方面说服身为地主的父亲带头减租,一方面组建了农民自卫军给农会撑腰,开展抗缴苛捐杂税等斗争。蛟洋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让当地军阀视为大患,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博弈,在所难免。
1928年6月25日,蛟洋文昌阁前红旗招展。农民自卫军在此集结后开赴黄泥岗,迎击前来镇压农民运动的敌军。一番激战后,武器装备完全处于劣势的蛟洋农军被迫撤进深山老林,继续坚持游击斗争。他们神出鬼没,给蛟洋驻敌痛击,后来迫使驻敌狼狈退出蛟洋。凯旋的蛟洋农军再一次集结在文昌阁前,被组编为红军第55团。
让蛟洋文昌阁更加闻名遐迩的,是中共闽西一大在此地的召开。时隔93年,我站在文昌阁前,眼前依稀闪动着蒙太奇般的一组镜头:
——1929年7月8日早上,毛泽东、蔡协民、谭震林、江华、曾志等人,受中共红四军前委的委派,从龙岩城动身。他们步行50多公里山路,来到蛟洋。早早就在村口大枫树下迎候的傅柏翠,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
——庭院深深,溪水潺潺,暂时冲淡了毛泽东身患疟疾所带来的疲惫和不适。毛泽东登临文昌阁,迎风远眺,由衷感慨:“蛟洋地势不错,真乃藏龙卧虎之地啊!”
中共闽西一大于1929年7月20日至29日在蛟洋文昌阁召开。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有关土地政策、苏维埃政权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新的闽西特委,对加强闽西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巩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岁月流逝近一个世纪,时空依然清晰烙印着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六个有利条件:第一,闽西苏区已有80万发动起来的革命群众;第二,各县有共产党组织;第三,各县建立了人民武装;第四,粮食可以自给;第五,地势险要,便于与敌作战;第六,敌人内部有矛盾,可以利用。
会后,参加中共闽西一大的代表们,意气风发地走出文昌阁,遵照大会上提出的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方针,在工作中大显身手。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在闽西大地。
离文昌阁不远,双髻山脚下的贵竹村里,建有“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馆”。走进馆内,迎面展墙上是一段醒目的文字:“你们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这里的“你们”,便是“闽西南”。细细想来,“伟大的胜利”正是滥觞于毛泽东亲自指导的中共闽西一大。蛟洋文昌阁,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