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海南省三亚市——

“南繁硅谷”培育“农业芯片”


■胡明生  乔振友

6月的海南,天蓝海碧。在海棠湾畔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春季播种的早稻已经收割完毕,人们只能透过田里的稻茬想象不久前稻米飘香的景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一块稻田:水稻秧苗整齐排列,给水面蒙上一层浅浅的绿,这似乎不是盛夏南国该有的景象。这些刚刚插秧的东北水稻品种,是“北稻南移”项目在今年种下的第二季水稻。

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利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被称为“南繁”。如今,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南繁硅谷”。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超过800家种业企事业单位、8000余名科技人员,在这里开展育制种工作,汇集了超过300万份的育种材料及品种。退役军人、“北稻南移”项目育种人周晓东,就是其中的一员。

1997年,周晓东带领团队着手开展“北稻南移”项目。从无霜期90天左右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出发,团队将东北超早熟水稻的种植逐步向南推进,一直种到海南省三沙市的永兴岛。整个试验过程跨越辽宁、天津、江苏、海南、四川、西藏等多个省市区,在高原、海岛、高温、低寒等特殊环境下进行水稻生长的极限试验,获得宝贵数据。

2017年4月,周晓东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对1000多个东北水稻品种展开研究,终于选育成功6个口感好、产量高、能够在三亚种植的东北水稻品种。这项技术突破帮助东北水稻走出“水土不服”的窘境,在海南省得到进一步推广种植。

在位于博鳌镇北山村的“北稻南移”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田里,北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应卓正带领村民插秧。他告诉笔者,2019年开始,北山村引进“北稻南移”的优质水稻品种,尝试2至3亩小面积种植。经过几个周期试验,从去年开始稻田相继丰收。水稻新品种的试种成功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北山村又陆续引进水稻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打造“北山好米”特色农产品品牌。

周晓东介绍,原产辽宁省的水稻品种在当地的成熟期为135至150天,移到海南后成熟期在90天左右。采取插秧种植的方法,田间生长期进一步缩短到七八十天。“北稻南移”示范项目监督人、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检验检疫处负责人冯健敏说,与琼海市种植的传统水稻品种相比,来自东北的粳稻生长期较短,一年可种植四季。“多种一茬水稻就可增产1000斤,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增收,对国家而言意味着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水稻种植实现一年四熟的历史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周晓东带领团队开始探索阶梯种植法,为“北稻南移”科研项目增添农业观光功能。这边收割,那边插秧;这边金黄,那边翠绿……这成为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一道亮丽景色。

如今,“北稻南移”项目培育的6个水稻品种,在三亚、乐东、琼海、万宁等多个市县得到推广种植。2020年9月,周晓东主持的“北稻高移”项目试验在西藏察隅县获得成功。这是东北水稻首次在高原地区成功种植,培育出适合高原低温生长的特殊品种。“人们常说‘好吃要留种’。有了种才有粮,人类才薪火相传。”周晓东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