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参军?”
今年3月,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准博士”,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沉下心思考,答案在我的成长经历中。
“奶奶,我长大以后想成为慈善家。”
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虽然目前这个梦想没有实现,但我内心深处想帮助他人的愿望却从来没有被时间冲淡。梦想的形成或许是因为父母都是人民教师,或许是因为奶奶从小对我的教导,也或许是因为爷爷常常跟我讲起他当兵时抗洪抢险的经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惯习,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这种愿望扎根在我的心底,成为不了慈善家,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为社会、为他人奉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想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父母让我衣食无忧,我告诉自己,人生不能碌碌无为,应该做点事情回报国家和父母。
聆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同村的黄旭华院士的事迹、长辈的教导、家族中的老兵,都对我有直抵内心的激励。然而,真正驱使我下定决心的是这样一件事。
两年前,我正在图书馆准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你奶奶在准备饭菜时切到手指,不小心切断了小拇指末端。医生说,奶奶年纪大了,小拇指即使接上了也难恢复还容易感染,所以建议截掉。”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突然意识到,爷爷奶奶真的老了。从那时起,我开始担心,我担心爷爷奶奶没机会看到我建功立业的那一天。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私心”。理想有远有近,远的是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近的是想听到父母说“儿子长大了”,想听到爷爷奶奶说“孙子有出息了”。想听到这两句简单的话,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大的成就,而是我真正步入社会,开始属于自己的奉献。
这时,征兵政策将研究生征集年龄放宽至26周岁,让我在读博、工作之外多了个选择。
做出参军的选择并不容易。这个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决定,也来自我学社会学专业的感悟。既然选择与黄旭华院士一样知识报国,那就要做出成果来。从个人发展来看,士兵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石,想在部队长期发展,先成为一名士兵,才能更好地了解部队。从科研调查来看,社会学中的质性研究强调“情境性”,想从学科专业角度助力军队建设,必须扎根基层、融入士兵,所以当义务兵成为我的选择。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了解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的故事,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感受到伟大之人亦是平凡之人,他们只是以坚韧的决心,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实践研究,最终成就非凡之业。但愿我也能够尽力做到这一点。
上图:黄弘进行单杠引体向上训练。于子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