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课题
每次驻训,恨不得把“家”都搬过来
夜已深,第78集团军某旅机关楼仍亮着灯光。
看着电脑屏幕上的“驻训物资统计表”,该旅作训参谋陈强不由叹气:“看来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这两天,陈强睡了不到10个小时,“没办法,驻训物资定不下来,就没法睡个安稳觉”。
陈强负责全旅驻训物资的汇总统计。旅里先后下了2次通知,陈强也打电话催了几次,可直到现在,个别科室和营连的物资还没有敲定下来。
其实,对于大家的“精打细算”,陈强也能理解。毕竟,部队每次野外驻训,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要是少带了哪样生活“硬件”,或是少带一件训练“必需品”,官兵在外遭罪不说,可能某个训练课目都没法高效开展。
那年驻训,还在坦克连任连长的陈强,想多带点生活用品,与兄弟连队商议,两家带一套模拟训练器共用。没承想,到了驻训场,训练节奏加快,两家训练时间发生冲突,只能眼巴巴等兄弟连训练过后才能使用,连队整体训练进度耽误不少。
“每次驻训,我们恨不得把‘家’都搬过来,可仍不托底。运力摆在那儿,枪柜、电脑、床不带就办不了公,靶架、模拟弹不带就影响训练,有时候真的很难取舍。”陈强说。
深夜难眠的不止陈强一个人,机关的许多战友都在加班赶工。每年这段时期,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到了驻训地,安营扎寨更是让他们焦头烂额,常常加班加点连夜抢工,饭都顾不上吃……
对于陈强的经历,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装备保障科科长陈栋体会颇深。这些年,一直负责组织协调驻训部队卸载安营工作的陈栋发现,来基地驻训的部队,普遍存在“搬家式”驻训、“逢训必买”、设施大拆大建的现象,驻训时间越长,现象越明显。“有时候,一支部队安营扎寨下来要好几天,才能完全展开训练。”
“说实话,谁都不想带这么多‘瓶瓶罐罐’。”某旅作训科科长尚龙文坦言,这些年,旅里区分任务类型,按照实战要求,不断细化规范物资携带标准、删繁就简,大部分外训部队都按照打仗标准携带物资,轻装简行。可是考虑到有时可能会接受临时任务或遇到工作冲突,延长野外驻训期,于是在面对跨区驻训、长周期驻训时,索性一次性把东西带全。
尚龙文记得,那年,他们旅跨区到该基地野外驻训,原计划9月下旬返回,没承想因任务调整,临时延长2个月。天气逐渐转冷,部队紧急雇佣地方车辆前送防寒物资。结果,部队撤收返营,因运力不足,陷入不少物资无法带回的“尴尬”。
好在通过协调,该基地帮忙解决了困难。可这件事引起了基地党委的反思:近年来,部队驻训频次增加、时间延长,作为保障演训“供给侧”,如何让部队“轻装上阵”,从驻训物资采购、装备物资运输和日常保障找渠道、走程序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练兵备战上,是摆在他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全新尝试
乘着政策东风,带给部队真正便利
去年,一则消息让该基地党委一班人喜上眉梢:基地被选为军委首批“公物仓”试点单位之一。
何谓“公物仓”?从字面上理解很直观:一个存放综合性公共物品的仓库,能够为野外驻训部队提供物资需求保障。
“终于找到了解决‘老大难’的好办法。”仔细学习上级法规政策,该基地党委一班人愈发兴奋。可冷静下来,大家不觉陷入沉思:“政策只是前提,重点是如何让政策落到实处,乘着政策的东风,带给部队真正的便利。”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回望建设之初,该基地保障部部长季旭东仍然激情满怀。
挡在面前的第一只拦路虎是“经费”。他们经过精准计算,“公物仓”建设开支不是一个小数目。令人欣喜的是,上级划拨了专项经费,算上自己筹措的“家底”,经费问题迎刃而解。
有了经费,说干就干。他们对现有营房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很快,一座大型存储仓库初见雏形。
四梁八柱搭了起来,然而,在“公物仓”到底存放哪些物资的问题上,基地党委委员的意见却并不一致——
有人提出,既然是“帮忙”,那就不如“一帮到底”,只要是涉及部队驻训期间生活、训练各类保障物资,都进行存放。
有人认为,基地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部队训练,训练器材战备器材普遍占空间比较大,运载不便,“公物仓”应该以战备训练物资为主。
“争议的产生,源自对新生事物的意义理解不深。”季旭东说,基地党委广泛收集资料,兵分多路实地考察调研,深入研究探索部队“公物仓”的职能定位。
不久,再次坐在桌前,大家达成了共识:设立“公物仓”不是降低部队战备标准,其主要功能在于对部队作战生活物资的保障。一言蔽之,就是战备规范以外的物资,“公物仓”能保尽保。
随即,他们按照携运行标准之内的适度预置、标准之外的集中保障的思路,累计筹措购置野营、办公、文体、炊事、医疗和训练、营产营具等10余类物资器材。
硬件设施和器材器件一应俱全,摆在该基地党委面前的还剩最后一关:如何管理使用才能为部队提供便利服务?
数量基数如此庞大、物资种类如此繁杂的“公物仓”,传统登记发放的人工管理模式难以行得通。他们依托军队现代资产管理及现代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打造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录入资产器材数量、型号、图片、质量等图文信息,实现“可视化”动态管理保障模式。驻训部队只需在营“线上”下单、到位“线下”领取即可。
首批试用部队之一,第79集团军某旅第一个尝到了“甜头”。抵达驻训地后,官兵迅速前往“公物仓”保障点,按照“网上订单”请领住宿帐篷、办公器材、炊事用具等生活工作必需物资,战士们当天就吃上了热乎饭。
该旅炮兵营教导员刘文正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提起炊事、办公这类大件易损物件就头大,如今有了‘公物仓’,线上对照条目,现地直接领取,再也不用被繁琐的物资准备困扰了,部队卸载、安营速度大幅提升。”
完善升级
“公物仓”不仅仅是公共物品的大仓库
盛夏时节,朱日和草原骄阳似火。
烈日下,负责“公物仓”物资管理的该基地保障部副部长张建军带着管理员,对交还的物资种类、数量、损坏情况逐件检查统计。此时,张建军身上的迷彩服已被汗水浸透。
“不敢大意,前一家借的东西清点统计不好,就会影响下一家单位的借取使用。”在张建军看来,“公物仓”不仅仅是公共物品的大仓库,还是驻训物资的统筹统供平台,更是盘活资源的有效途径,让“旧”资源再生“新”效益。
筹措物资过程中,他们分赴驻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省(自治区)15市的部队进行现地物资核查,对各单位闲置、待处置、超标准配置、报废可堪用等可调剂资产统计归类,进行集中返修维护处理。
张建军算过一笔账。“公物仓”上万件器材器具中,有5类近千件项为部队闲置资产,涵盖文件柜、保密柜等硬件设施,通过翻新检修后重新投入使用,使闲置资产利用率提高近40%,节省了大笔经费。
物资保障难在管理和维护,旧资产更是如此。该基地对借用申请、借用审批、借用交接、借用归还、报废处置等7项内容进行了细化规范,最大可能确保物资的完好率,提升使用率。
看着一个个换了“新颜”的旧资产得到再利用,张建军感慨地说:“条件再好,过‘紧日子’的光荣传统也不能丢,这样才能确保每一笔经费都花在保障部队练兵‘刀刃’上。”
对于“公物仓”的功能,北部战区陆军机关有着更高期待。从库室设计到物资统筹,他们全程参与了基地“公物仓”的建设指导工作。
“现如今,部队跨区化驻训、基地化演习成为常态,对物资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北部战区陆军领导说,“‘公物仓’的保障领域,不能止步于床架、帐篷这类简单的生活设施,必须延伸扩展至弹药、油料、实体靶标等战备训练物资范围,这也是我们下阶段努力推进的方向——为部队提供体系化‘一揽子’服务。”
今年第一季度,吉林省长春市疫情形势严峻,需要大量医学器材和营房场所保障防疫工作。经驻地政府申请,北部战区陆军批准,长春驻地部队提供了多个招待所作为“隔离点”,为驻地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
这段经历让北部战区陆军领导萌生一个想法:随着保障范围的不断延伸扩展、管理模式的不断升级,“公物仓”也可以成为部队支援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个“预置仓”。
按照部队驻地进行区域划分,他们将卫生、食品等非战争行动所需物资器材,区分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任务类型进行“模块化”存储,一旦遇有任务,通过铁运、机载直接远程投送。
“平时可以减轻部队存储负担,战时提升快反能力。”北部战区陆军领导说,“无论从保障方面,还是功能拓展上,‘公物仓’未来的发展都存在无限可能。”
图①: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公物仓”为部队提供驻训所需生活训练物资器材保障。
石 敏摄
图②: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依托现有库房,改建成“公物仓”。
欧阳欢摄
让部队腾出更多精力练兵备战
■季卫星 季旭东
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练兵备战的重要基础。没有强大的保障力,部队很难练出强大的战斗力。
强军制胜,必须以强大的后勤作保证。近年来,全军将士心怀忧患,拧紧备战打仗的思想发条,以箭在弦上、盘马弯弓的紧迫感矢志强军打赢。部队跨区基地化演习、实战化对抗、长周期驻训成为常态,也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该看到,当前部队在演练中,“搬家式”驻训、器材大供大补、设施大拆大建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分散官兵练兵备战的精力,影响部队战斗力建设。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探索试行“公物仓”建设,推进演训保障基地化、物资配置集约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保障模式,目的正是为了让部队腾出更多精力练兵备战。
统筹盘活资源增强保障质量。资源保障在部队练兵打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着眼部队野外驻训演习保障现实需求,继续深化探索“公物仓”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体制,科学调配力量资源,打造跨军兵种跨专业的训练保障平台,构建多兵种联训联保体系,实现对训练场地统一规划、重点开发、共同使用;对训练器材、生活设施、油料弹药等物资进行集中供应,基地化、规范化保障,逐步推动大型训练场地、新型训练装备器材、生活型资源等统建统管共用,从而减轻部队人力、运力、财力负担。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保障效益。借鉴近年来展开使用的无人仓储、智能视觉等技术,进一步增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研制完善训练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实时状况、使用情况、保障标准的精细化管控。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精确掌握受保障对象、保障需求、保障能力信息,让保障物资信息请领能够多网互联、掌上办理,进而精确控制训练保障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使得保障“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衔接。
加强军地协作拓宽保障模式。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进一步发挥地方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与驻地政府、科技公司共同探索最优保障方式,建立可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用好各方面优质力量和资源,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和法规制度支持,改变以往依靠关系协调、感情照顾的被动做法,动员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练兵、用政策制度保障练兵,在全社会形成爱军尚武氛围,努力营造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合理流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