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纪录片《又见三星堆》——

千年故事 温情讲述


■张 硕

纪录片《又见三星堆》海报。

近期,6集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从大众视角透视考古人的工匠精神,在让古蜀时代文物“说话”的过程中,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成长演进。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人们对古蜀国的历史一直有种“开国何茫然”的困惑。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历时三年,伴随式记录了三星堆新发现的3~8号坑发掘的全过程。其间,精美独特的铜顶尊跪坐人像、被称作“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纵目面具、大量象牙和海贝出土。从重逢到叩问,人们不禁思考,古老的三星堆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这些斑驳的痕迹里,又藏着怎样金戈铁马的过往?来自海洋的海贝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古蜀人的世界里,蜀道真的“难于上青天”吗?

在回答一连串发问的过程中,一条通往古蜀文明深处的通道正在被打开。同时,该片将视线落在了一群个性鲜明的考古人身上。记录者没有只盯着文物和技术,而是以平实、散淡的镜头延伸到了人与文物、人与场景、人与人的关系,拉近了观众与记录对象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

相对于摄制技巧,倾注的创作巧思更值得观众回味。片中,考古人每天在极为精细而繁琐的工作中寻找意义,于日积月累中摸索更大的意义。热爱产生专注,匠心催生精品。直到某一天,考古人忽然发现之前所有的点都已连成线。考古人身上那种竭尽全力之后的内心轻盈,令观众向往。细心的摄制组发现并捕捉到了这种情绪的起伏跌宕,将其贯穿全片。

记录者的情感化表达,使该片的代入感和吸引力始终“在线”。在完成对一件3000年前青铜人像的初步清理后,考古人任俊锋的脑海闪过一个念头:“面具和泥土在分开的那一刻,它们是不是依依不舍?”镜头记录下沉醉其中的考古人与三星堆文物相伴的日常细节,呈现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陶冶与丰润。跟随纪录片走近这场探寻之旅,观众会聆听到考古人一吐对“挚友”的心声,以及“手铲释天书”背后的人生哲学。

虽然每天与国宝相伴,但考古人平凡如你我。在纪录片中,他们会在收工后小酌,让万千思绪在酒杯里荡漾;他们会在忙碌过后返回位于市区的家,把短暂的休息时间留给家人;还有开玩笑时蹦出的几句四川方言,也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亮点。这样的叙事成为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有力依托,也展现了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下,不断更新与受众对话的一种姿态,力争吸引更多受众的一种人文理念。

时间留下的谜题,需要用时间去探索。挖掘现场和实验室里的时间恍若静止,唯有节气的更替在一次次提示着人们逝者如斯,立夏、芒种、小暑……这些看似片中的闲笔,总能适时破除可能要开始的凝固感,从而让全片葆有流动的人文气质与烟火气息。

《又见三星堆》带我们置身于一个古老文明的探寻现场,去探究历史和自然的奥秘,而且所有这些追问都是中国式的。当后世的我们再次叩问那双纵目与大耳时,或许他要告诉我们,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他的目光就已经抵达遥远的现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